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6-35页 |
1 奶牛乳房炎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第16-19页 |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诊断及危害 | 第19-22页 |
1.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第22-24页 |
2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第24页 |
2.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类型及危害 | 第24-25页 |
2.3 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 | 第25-26页 |
3 牛源致病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4 链球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4.1 链球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第27-28页 |
4.2 链球菌的耐药机制 | 第28-29页 |
5 耐药基因水平传递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5.1 质粒接合试验 | 第29-30页 |
5.2 体外诱导耐药试验 | 第30页 |
6 链球菌毒力特征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6.1 链球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6.2 细菌毒力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7 致病链球菌耐药性与毒力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32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5页 |
第一章 内蒙古地区牛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 | 第35-4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1.1 细菌分离样品 | 第35页 |
1.2 菌株 | 第35页 |
1.3 主要培养基、生化鉴定管及试剂 | 第35-36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6-40页 |
2.1 采集样本 | 第36-37页 |
2.2 链球菌的分离 | 第37页 |
2.3 链球菌的表型鉴定 | 第37页 |
2.4 链球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39页 |
2.5 牛源致病链球菌中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39-40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0-45页 |
3.1 初步分离、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3.2 生化鉴定结果 | 第41页 |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3.4 内蒙古地区牛源链球菌毒力基因流行调查结果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性研究 | 第49-6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1.1 试验菌株 | 第49页 |
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 第49-50页 |
1.3 药品 | 第50页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0-54页 |
2.1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50-53页 |
2.2 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分子机制研究 | 第53-54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4-61页 |
3.1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及耐药率 | 第54-56页 |
3.2 链球菌耐药结果 | 第56-57页 |
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57-61页 |
4 讨论 | 第61-66页 |
4.1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表型分析 | 第61-63页 |
4.2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分子耐药机制分析 | 第63-66页 |
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性与毒力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第67-92页 |
1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中红霉素敏感菌株耐药性的诱导试验 | 第68-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1.1.1 试验菌株 | 第68页 |
1.1.2 主要培养基、药品与试剂 | 第68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8-70页 |
1.2.1 体外诱导耐药试验 | 第68-69页 |
1.2.2 耐药子代耐药稳定性检测 | 第69页 |
1.2.3 红霉素耐药基因检测 | 第69-70页 |
1.3 试验结果 | 第70-72页 |
1.3.1 红霉素敏感菌株诱导前后MIC测定结果 | 第70-71页 |
1.3.2 红霉素敏感菌株诱导后耐药子代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71-72页 |
1.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72页 |
2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质粒接合试验 | 第72-7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72-73页 |
2.1.1 试验菌株 | 第72页 |
2.1.2 主要培养基、药品与试剂 | 第72-73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73-75页 |
2.2.1 分组试验设计 | 第73页 |
2.2.2 试验菌株复苏 | 第73页 |
2.2.3 供体菌与受体菌的相互作用 | 第73-74页 |
2.2.4 接合子的鉴定 | 第74-75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75-78页 |
2.3.1 质粒接合试验结果 | 第75-76页 |
2.3.2 接合子及原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76-77页 |
2.3.3 接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结果 | 第77-78页 |
3 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前后毒性的测定 | 第78-8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78-79页 |
3.1.1 试验菌株 | 第78页 |
3.1.2 试验动物 | 第78-79页 |
3.1.3 主要培养基、药品与试剂 | 第79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79-83页 |
3.2.1 试验菌株的选择 | 第79-80页 |
3.2.2 试验菌株LD_(50)的测定 | 第80-83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83-86页 |
3.3.1 试验菌株浓度确定 | 第83页 |
3.3.2 受试菌株LD_(50)计算及小鼠剖解结果 | 第83-86页 |
4 讨论 | 第86-91页 |
4.1 对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中红霉素敏感菌株耐药性的诱导试验部分的讨论 | 第86-87页 |
4.2 对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质粒接合试验部分的讨论 | 第87-88页 |
4.3 对内蒙古地区牛源致病链球菌耐药前后毒性的测定部分的讨论 | 第88-91页 |
5 小结 | 第91-92页 |
全文讨论 | 第92-94页 |
全文结论 | 第94-95页 |
创新点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