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钢筋混凝土空心墩的研究和发展 | 第11-12页 |
1.2.1 钢筋混凝土空心墩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钢筋混凝土空心墩的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钢管混凝土桥墩的研究和发展 | 第12-13页 |
1.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研究及发展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OpenSees软件及结构 | 第15-23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OpenSees模块结构 | 第15-17页 |
2.3 纤维单元模型 | 第17-18页 |
2.3.1 基本假定 | 第17页 |
2.3.2 纤维模型 | 第17-18页 |
2.4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18-21页 |
2.4.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18-20页 |
2.4.2 钢材的本构模型 | 第20-21页 |
2.5 非线性梁柱单元 | 第21-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空心墩和格构柱矮墩的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分析 | 第23-37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结构的滞回分析理论 | 第23-24页 |
3.2.1 滞回曲线 | 第23页 |
3.2.2 滞回环理论 | 第23-24页 |
3.3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滞回分析 | 第24-27页 |
3.3.1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纤维截面 | 第24-25页 |
3.3.2 钢筋混凝土桥墩加载方式 | 第25页 |
3.3.3 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滞回分析 | 第25-27页 |
3.4 钢管混凝土格构柱的滞回分析 | 第27-36页 |
3.4.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第27页 |
3.4.2 钢管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27-30页 |
3.4.3 格构柱的设计 | 第30-32页 |
3.4.4 缀条的连结方式对格构柱滞回性能的影响 | 第32-36页 |
3.5 分析结果讨论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分析 | 第37-76页 |
4.1 动态时程分析 | 第37-38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37页 |
4.1.2 桥梁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运动方程 | 第37-38页 |
4.2 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时程分析 | 第38-55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4.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0-43页 |
4.2.3 地震作用下桥墩的纵桥向位移响应 | 第43-49页 |
4.2.4 地震作用下桥墩的纵桥向内力响应 | 第49-55页 |
4.2.5 分析结果讨论 | 第55页 |
4.3 不同桥墩下的连续刚构桥的时程分析 | 第55-74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56-57页 |
4.3.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7-58页 |
4.3.4 桥墩的纵桥向+1/3竖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 | 第58-62页 |
4.3.5 桥墩的纵桥向+1/3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 | 第62-66页 |
4.3.6 桥墩的横桥向+1/3竖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 | 第66-70页 |
4.3.7 桥墩的横桥向+1/3竖向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 | 第70-74页 |
4.3.8 分析结果讨论 | 第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基于IDA的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易损性分析 | 第76-88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的步骤 | 第76-77页 |
5.3 桥梁结构的损伤状态的定义 | 第77-79页 |
5.4 桥墩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 | 第79-80页 |
5.5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易损性分析 | 第80-86页 |
5.5.1 地震动输入 | 第80页 |
5.5.2 不同桥墩的连续刚构桥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80-85页 |
5.5.3 桥墩控制截面的IDA曲线的建立与分析 | 第85-86页 |
5.6 分析结果讨论 | 第86-8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