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横臂悬架摆臂衬套对悬架性能影响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双横臂悬架 | 第14-15页 |
1.3 衬套简介 | 第15-18页 |
1.3.1 理想隔振需求分析 | 第15-17页 |
1.3.2 衬套简介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悬架摆臂衬套的数学模型 | 第22-36页 |
2.1 橡胶材料的特点 | 第22-24页 |
2.1.1 橡胶超弹性本构模型介绍 | 第22-23页 |
2.1.2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的本构模型 | 第23-24页 |
2.2 基于流体力学的理论模型微分方程的推导 | 第24-26页 |
2.3 液压衬套设计参数分析 | 第26-34页 |
2.3.1 液室体积柔度 | 第26-27页 |
2.3.2 液室有效面积 | 第27-28页 |
2.3.3 橡胶主簧刚度 | 第28-29页 |
2.3.4 橡胶主簧阻尼 | 第29-30页 |
2.3.5 液体的动力粘度 | 第30页 |
2.3.6 液体密度 | 第30-31页 |
2.3.7 惯性通道半径 | 第31-32页 |
2.3.8 惯性通道长度 | 第32-33页 |
2.3.9 惯性通道的数目 | 第33-34页 |
2.4 液压衬套设计参数分析结论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悬架-衬套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建模 | 第36-49页 |
3.1 多刚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6页 |
3.2 多刚体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36-37页 |
3.3 双横臂悬架-衬套模型 | 第37-45页 |
3.3.1 悬架上摆臂的动力学方程 | 第38-39页 |
3.3.2 悬架下摆臂的动力学方程 | 第39-40页 |
3.3.3 转向节-轮胎的动力学方程 | 第40-41页 |
3.3.4 转向横拉杆的动力学方程 | 第41-42页 |
3.3.5 车身的动力学方程 | 第42-43页 |
3.3.6 双横臂悬架-衬套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 第43-45页 |
3.3.7 考虑液压衬套的动力学方程 | 第45页 |
3.4 代数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45-48页 |
3.4.1 数值解法的误差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衬套对悬架性能影响分析 | 第49-69页 |
4.1 衬套对转向轮定位参数影响分析 | 第49-54页 |
4.1.1 分析方法简述 | 第49-50页 |
4.1.2 主销后倾角 | 第50-51页 |
4.1.3 主销内倾角 | 第51-52页 |
4.1.4 前轮外倾角 | 第52页 |
4.1.5 前轮前束角 | 第52-53页 |
4.1.6 衬套对转向轮定位参数影响规律总结 | 第53-54页 |
4.2 双横臂悬架小振幅隔振分析 | 第54-62页 |
4.2.1 车身振幅 | 第55-56页 |
4.2.2 小振幅时的摆臂Z向力 | 第56-57页 |
4.2.3 小振幅时的摆臂X、Y向力 | 第57-62页 |
4.3 双横臂悬架大振幅隔振分析 | 第62-68页 |
4.3.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62页 |
4.3.2 几何非线性来源分析 | 第62-63页 |
4.3.3 大振幅时车身振幅 | 第63-64页 |
4.3.4 大振幅时的摆臂Z向力 | 第64-65页 |
4.3.5 大振幅时的摆臂X、Y向力 | 第65-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液压衬套的主动控制 | 第69-79页 |
5.1 被动液压衬套与橡胶衬套的特点分析 | 第69-70页 |
5.2 主动液压衬套的控制策略 | 第70-76页 |
5.2.1 液压衬套系统的固有频率 | 第70-74页 |
5.2.2 液压衬套的开关控制策略 | 第74-76页 |
5.3 开关控制液压衬套的隔振效果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