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一) 字理识字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二) 字理识字教学的优势 | 第16-17页 |
(三) 字理识字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7页 |
二、技术支持下的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17-19页 |
(一)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第18页 |
(三) 多媒体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三、技术支持下的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一) 字理理论 | 第19-20页 |
(二) 多媒体信息理论 | 第20-21页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榆林高新第一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现状与可行性分析 | 第23-36页 |
一、榆林高新第一小学字理识字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一) 字理识字多媒体教学频率 | 第23-24页 |
(二) 字理识字多媒体教学效果 | 第24-25页 |
(三) 教材支持 | 第25-26页 |
(四) 学校支持 | 第26-27页 |
二、榆林高新第一小学字理识字多媒体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2页 |
(一) 基础设施 | 第27-28页 |
(二) 师资队伍 | 第28-32页 |
(三) 生源情况 | 第32页 |
三、榆林高新第一小学字理识字教学调查的结论 | 第32-36页 |
(一) 需着力加强字理的科学归类与解析 | 第32-33页 |
(二) 需有效提升教师字理综合素养 | 第33-34页 |
(三) 需努力构建系统的字理识字教学体系 | 第34-35页 |
(四) 需整体推行线上线下多媒体教学平台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第一学段字理识字教学路径研究 | 第36-50页 |
一、小学第一学段汉字的字理归类 | 第36-38页 |
(一) 按“六书”归类 | 第36-37页 |
(二) 按汉字属性归类 | 第37-38页 |
二、小学第一学段字理识字教学的技术选择 | 第38-39页 |
(一) 设备选择 | 第38-39页 |
(二) 软件选择 | 第39页 |
三、小学第一学段汉字字理识字教学多媒体推演举例 | 第39-45页 |
(一) “象形”类汉字多媒体推演举例 | 第39-41页 |
(二) “指事”类汉字多媒体推演举例 | 第41-42页 |
(三) “会意”类汉字多媒体推演举例 | 第42-43页 |
(四) “形声”类汉字多媒体推演举例 | 第43-45页 |
四、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第一学段字理识字教学总体设计——以《坐井观天》为例 | 第45-50页 |
(一) 教学内容 | 第45页 |
(二) 教学目标 | 第45页 |
(三) 重难点 | 第45页 |
(四) 教学方法 | 第45页 |
(五) 教具、学具、资源 | 第45页 |
(六) 教学过程 | 第45-50页 |
第五章 技术支持下的榆林高新第一小学第一学段字理识字教学实践与评价——以《坐井观天》为例 | 第50-61页 |
一、第一轮实践与评价 | 第50-55页 |
(一) 计划 | 第50页 |
(二) 实施 | 第50-54页 |
(三) 观察 | 第54页 |
(四) 反思 | 第54-55页 |
二、第二轮实践与评价 | 第55-57页 |
(一) 计划 | 第55页 |
(二) 实施 | 第55-56页 |
(三) 观察 | 第56-57页 |
(四) 反思 | 第57页 |
三、第三轮实践与评价 | 第57-61页 |
(一) 计划 | 第57页 |
(二) 实施 | 第57-58页 |
(三) 观察 | 第58-59页 |
(四) 反思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1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一 | 第66-70页 |
附录二 | 第70-75页 |
附录三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