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典型工程区地应力测量及工程地质意义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性质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木寨岭隧道存在问题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2章 隧道工程区概况第15-30页
    2.1 木寨岭隧道工程概况第16-17页
    2.2 木寨岭隧道工程区地质概况第17-28页
        2.2.1 区域构造环境第17-20页
        2.2.2 隧道区工程地质岩组第20-22页
        2.2.3 隧道区断裂构造概况第22-24页
        2.2.4 隧道区主要褶皱构造概况第24-25页
        2.2.5 隧道区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第25页
        2.2.6 隧道工程区水文地质第25-28页
    2.3 木寨岭隧道工程区炭质板岩第28-30页
第3章 现场地应力测量第30-48页
    3.1 地应力测量方法选择第30-31页
    3.2 水压致裂法介绍第31-39页
        3.2.1 水压致裂法原理第31-35页
        3.2.2 水压致裂测试程序第35-39页
    3.3 工程区地应力测孔布置第39-40页
    3.4 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0-43页
        3.4.1 L1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0-41页
        3.4.2 L2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1页
        3.4.3 L3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1-42页
        3.4.4 C1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2页
        3.4.5 C2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2-43页
        3.4.6 C3地应力测量情况第43页
    3.5 地应力测量结果第43-46页
    3.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隧道稳定性分析第48-58页
    4.1 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影响第48-50页
    4.2 岩爆危险性探讨第50-53页
        4.2.1 基于E.Hoek法的岩爆分析第50-51页
        4.2.2 基于Turchaninov法的岩爆分析第51-52页
        4.2.3 基于陶振宇判据法的岩爆分析第52-53页
        4.2.4 岩爆防治措施第53页
    4.3 软岩变形预测分析第53-55页
    4.4 隧道横截面形状讨论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匝道桥的爬移研究
下一篇: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凉山州越西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