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非饱和土渗流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渗流理论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2 非饱和土入渗模型 | 第11-12页 |
1.2.3 非饱和土渗流数值分析 | 第12-15页 |
1.2.4 非饱和土的渗透特性 | 第15-16页 |
1.2.5 非饱和土渗流数值分析的定解条件 | 第16-17页 |
1.3 非饱和土坡降雨入渗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文章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非饱和土坡降雨入渗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0-25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分析的有限元理论 | 第20-21页 |
2.3 定解条件 | 第21-22页 |
2.3.1 初始条件 | 第21页 |
2.3.2 边界条件 | 第21-22页 |
2.4 非饱和土坡降雨入渗边界条件讨论 | 第22-24页 |
2.4.1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的影响因素 | 第22-24页 |
2.4.2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调整方法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有限元分析程序 | 第25-32页 |
3.1 概述 | 第25页 |
3.2 FEPAUS程序介绍 | 第25-26页 |
3.3 程序分析理论 | 第26-29页 |
3.3.1 数学模型 | 第26页 |
3.3.2 Galerkin法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第26-29页 |
3.3.3 整体方程 | 第29页 |
3.4 程序分析流程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 | 第32-51页 |
4.1 概述 | 第32页 |
4.2 室外大型降雨入渗试验 | 第32-35页 |
4.2.1 室外降雨入渗试验装置 | 第32-34页 |
4.2.2 室外非饱和砂土坡面降雨入渗试验 | 第34-35页 |
4.3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 | 第35-50页 |
4.3.1 孔隙比为 0.58 的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 | 第35-38页 |
4.3.2 孔隙比为 0.64 的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 | 第38-41页 |
4.3.3 孔隙比为 0.73 的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 | 第41-43页 |
4.3.4 三种孔隙比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误差汇总 | 第43-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非饱和砂土土坡降雨入渗的渗流场分析 | 第51-69页 |
5.1 概述 | 第51页 |
5.2 非饱和砂土 0°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 | 第51-55页 |
5.2.1 三种孔隙比 0°土坡渗流场分析 | 第51-54页 |
5.2.2 不同孔隙比 0°土坡渗流场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5.3 非饱和砂土 10°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 | 第55-60页 |
5.3.1 三种孔隙比 10°土坡渗流场分析 | 第56-59页 |
5.3.2 不同孔隙比 10°土坡渗流场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5.4 非饱和砂土 20°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 | 第60-64页 |
5.4.1 三种孔隙比 20°土坡渗流场分析 | 第60-63页 |
5.4.2 不同孔隙比 20°土坡渗流场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5.5 不同坡度非饱和砂土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5.6 正交入渗与非正交入渗渗流场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1.1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结论 | 第69-70页 |
6.1.2 渗流场分析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