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

基于数值分析的非饱和土坡面降雨非正交入渗的边界条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非饱和土渗流研究现状第10-17页
        1.2.1 渗流理论的发展第10-11页
        1.2.2 非饱和土入渗模型第11-12页
        1.2.3 非饱和土渗流数值分析第12-15页
        1.2.4 非饱和土的渗透特性第15-16页
        1.2.5 非饱和土渗流数值分析的定解条件第16-17页
    1.3 非饱和土坡降雨入渗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7-1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9-20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文章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非饱和土坡降雨入渗的有限元分析理论第20-25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分析的有限元理论第20-21页
    2.3 定解条件第21-22页
        2.3.1 初始条件第21页
        2.3.2 边界条件第21-22页
    2.4 非饱和土坡降雨入渗边界条件讨论第22-24页
        2.4.1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的影响因素第22-24页
        2.4.2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调整方法第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有限元分析程序第25-32页
    3.1 概述第25页
    3.2 FEPAUS程序介绍第25-26页
    3.3 程序分析理论第26-29页
        3.3.1 数学模型第26页
        3.3.2 Galerkin法有限元方程的建立第26-29页
        3.3.3 整体方程第29页
    3.4 程序分析流程第29-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第32-51页
    4.1 概述第32页
    4.2 室外大型降雨入渗试验第32-35页
        4.2.1 室外降雨入渗试验装置第32-34页
        4.2.2 室外非饱和砂土坡面降雨入渗试验第34-35页
    4.3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第35-50页
        4.3.1 孔隙比为 0.58 的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第35-38页
        4.3.2 孔隙比为 0.64 的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第38-41页
        4.3.3 孔隙比为 0.73 的非饱和砂土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第41-43页
        4.3.4 三种孔隙比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误差汇总第43-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非饱和砂土土坡降雨入渗的渗流场分析第51-69页
    5.1 概述第51页
    5.2 非饱和砂土 0°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第51-55页
        5.2.1 三种孔隙比 0°土坡渗流场分析第51-54页
        5.2.2 不同孔隙比 0°土坡渗流场对比分析第54-55页
    5.3 非饱和砂土 10°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第55-60页
        5.3.1 三种孔隙比 10°土坡渗流场分析第56-59页
        5.3.2 不同孔隙比 10°土坡渗流场对比分析第59-60页
    5.4 非饱和砂土 20°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分析第60-64页
        5.4.1 三种孔隙比 20°土坡渗流场分析第60-63页
        5.4.2 不同孔隙比 20°土坡渗流场对比分析第63-64页
    5.5 不同坡度非饱和砂土土坡降雨入渗渗流场对比分析第64-66页
    5.6 正交入渗与非正交入渗渗流场对比分析第66-68页
    5.7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2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1.1 降雨入渗边界条件拟合结论第69-70页
        6.1.2 渗流场分析结论第70页
    6.2 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斗轮堆取料机智能润滑应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小学乡土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