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文献来源 | 第11页 |
| 1.4 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11-15页 |
| 2 民国时期国内外学者进入四川羌区考察的背景 | 第15-22页 |
| 2.1 西方民族学的诞生及其传入 | 第15-17页 |
| 2.1.1 西方民族学的诞生 | 第15页 |
| 2.1.2 西方民族学的传入 | 第15-17页 |
| 2.2 国民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重视以及西南边疆研究热潮的形成 | 第17-22页 |
| 2.2.1 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边疆危机 | 第17页 |
| 2.2.2 国民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 | 第17-19页 |
| 2.2.3 西南边疆研究热潮的形成 | 第19-22页 |
| 3 民国时期国外学者对四川羌区的考察 | 第22-32页 |
| 3.1 陶然士的考察及成果 | 第22-26页 |
| 3.2 葛维汉的考察及成果 | 第26-29页 |
| 3.3 甘博的考察及成果 | 第29-32页 |
| 4 民国时期国内学者对四川羌区的考察 | 第32-44页 |
| 4.1 政府官员的考察及成果 | 第32-34页 |
| 4.2 学术团体与个人的考察及成果 | 第34-44页 |
| 4.2.1 黎光明的考察及成果 | 第34-35页 |
| 4.2.2 庄学本的考察及成果 | 第35-37页 |
| 4.2.3 胡鉴民的考察及成果 | 第37-39页 |
| 4.2.4 冯汉骥的考察及成果 | 第39-40页 |
| 4.2.5 闻宥的考察及成果 | 第40-42页 |
| 4.2.6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及边疆服务团的考察及成果 | 第42-44页 |
| 5 考察活动产生的影响 | 第44-51页 |
| 5.1 对民国四川羌区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 第44-46页 |
| 5.2 对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产生的影响 | 第46-48页 |
| 5.3 对1949年以后羌族学术研究产生的影响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