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鱼类卵巢发育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1.1 鱼类卵巢发育过程研究 | 第12-13页 |
1.1.2 鱼类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3 鱼类卵巢发育的调控通路 | 第14-15页 |
1.2 Bmp基因家族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2.1 Bmp基因的发现和特征 | 第15-16页 |
1.2.2 Bmp家族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Bmp信号通路 | 第17-18页 |
1.2.4 Bmp信号通路抑制剂 | 第18页 |
1.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 第18-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9页 |
2.1 材料 | 第21-25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2.1.2 宿主菌株和载体 | 第21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5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2-24页 |
2.1.6 实验所用引物 | 第24-25页 |
2.2 方法 | 第25-39页 |
2.2.1 组织切片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 总RNA的提取和普通反转录 | 第26页 |
2.2.3 抑制性消减杂交 | 第26-31页 |
2.2.4 杂交产物的克隆 | 第31-32页 |
2.2.5 Southern斑点杂交 | 第32-33页 |
2.2.6 SSH文库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4页 |
2.2.7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 | 第34页 |
2.2.8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及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2.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35页 |
2.2.10 原位杂交 | 第35-37页 |
2.2.11 体外组织培养DSM抑制Bmp通路 | 第37-38页 |
2.2.12 图像采集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55页 |
3.1 黄河鲤鱼卵巢发育的基本过程 | 第39页 |
3.2 黄河鲤鱼卵巢发育抑制性削减杂交文库构建 | 第39-43页 |
3.2.1 总RNA的获得 | 第39-40页 |
3.2.2 第二链cDNA的合成和酶切纯化 | 第40页 |
3.2.3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 | 第40-41页 |
3.2.4 抑制消减杂交产物的获得及消减杂交效率的检测 | 第41-42页 |
3.2.5 杂交产物中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42页 |
3.2.6 Southern斑点杂交筛选 | 第42-43页 |
3.3 SSH文库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4页 |
3.4 qRT-PCR对差异表达候选克隆筛选验证 | 第44-45页 |
3.5 黄河鲤鱼Bmp家族基因表达分析 | 第45-46页 |
3.6 黄河鲤鱼Bmp2、Bmp4和Bmp15基因序列和位置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3.7 黄河鲤鱼Bmp2、Bmp4和Bmp15基因表达定位分析 | 第47-50页 |
3.7.1 基因RNA探针的制备和标记效率的检测 | 第47-48页 |
3.7.2 基因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3.8 黄河鲤鱼Bmp信号通路对卵巢发育的作用研究 | 第50-55页 |
3.8.1 DSM药物抑制未分化性腺后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0-52页 |
3.8.2 DSM药物抑制二期卵巢后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2-55页 |
4 讨论 | 第55-65页 |
4.1 黄河鲤鱼卵巢发育SSH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页 |
4.2 黄河鲤鱼卵巢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及功能预测 | 第55-58页 |
4.3 黄河鲤Bmp家族基因的序列保守性和表达分析 | 第58-59页 |
4.4 黄河鲤鱼Bmp2、Bmp4和Bmp15基因表达定位分析 | 第59-60页 |
4.5 Bmp信号通路对黄河鲤鱼卵巢发育的作用研究 | 第60-65页 |
4.5.1 Bmp信号通路对黄河鲤鱼未分化性腺的作用研究 | 第61-62页 |
4.5.2 Bmp信号通路对黄河鲤鱼二期卵巢的作用研究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85页 |
附录A SSH文库中序列列表 | 第71-72页 |
附录B 基因序列、同源比对结果和进化分析 | 第72-82页 |
附录C 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同线性分析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