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定量蛋白质组算法研究与应用

缩略词表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7页
    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3-14页
    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第15-17页
        4.1.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4.2. 研究创新性第16-17页
第二章 包含定量可靠性的蛋白质相对定量方法研究第17-33页
    1. 概述第17-1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8-19页
        2.1. 实验数据集第18页
        2.2. 数据搜库与质量控制第18-19页
        2.3. Max Quant和Proteome Discoverer的定量分析第19页
    3. 包含定量可靠性的蛋白质相对定量算法流程第19-26页
        3.1. 动态选峰误差算法第20-21页
        3.2. 同位素峰簇匹配模型第21-22页
        3.3. 肽段XIC构建时的过滤指标第22-23页
        3.4. 肽段定量可靠性打分第23-25页
        3.5. 肽段和蛋白质定量时的孤点排除方法第25页
        3.6. 蛋白质定量算法第25-26页
    4.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4.1. 动态选峰误差算法效果评估第26-27页
        4.2. 定量准确性比较第27-30页
        4.3. 运行时间比较第30-31页
        4.4. 结果展示与分析第31页
    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基于肽段定量效率指标的蛋白质绝对定量方法研究第33-48页
    1. 概述第33-3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4-40页
        2.1. 实验设计第34页
        2.2. 细胞裂解和蛋白酶解第34-35页
        2.3. 质谱分析第35页
        2.4. Max Quant的定性和定量参数设置第35-36页
        2.5. 肽段定量效率指标Qscore构建第36-37页
        2.6. 肽段可检测性指标Dscore构建第37-39页
        2.7. 蛋白质绝对丰度模型评估第39-4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3.1. 肽段定量效率指标Qscore的回归效果评估第40页
        3.2. 肽段可检测性Dscore的分类效果评估第40-41页
        3.3. 定量准确性比较第41-45页
        3.4. 定量可重复性比较第45-47页
    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新型综合性并行化定量软件包PANDA的研发第48-62页
    1. 概述第4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8-49页
        2.1. 实验数据集第48-49页
        2.2. 数据搜库与质控第49页
    3. PANDA的定量算法流程与设计框架第49-54页
        3.1. PANDA的无标定量算法流程第50-51页
        3.2. PANDA的母离子标记定量算法流程第51页
        3.3. PANDA的子离子标记定量算法流程第51-52页
        3.4. 并行化设计与架构第52-53页
        3.5. 交叉搜索算法的并行化第53-54页
    4. PANDA的结果展示与分析模块设计与开发第54-59页
        4.1. 差异蛋白质筛选流程第55-56页
        4.2. 定量结果的列表展示第56-57页
        4.3. 定量结果的可视化第57-59页
    5. 结果与讨论第59-60页
    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蛋白质定量方法在大规模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第62-75页
    1. 概述第62-6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3-65页
        2.1. 实验设计第63-64页
        2.2. 实验数据集第64页
        2.3. 蛋白质组数据鉴定与质量控制第64页
        2.4. 大规模蛋白质组数据定量分析流程第64-6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3.1. 蛋白质组数据定量概况第65-68页
        3.2. 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第68-70页
        3.3. 蛋白质丰度与功能的关系第70-72页
        3.4. 多组学定量数据的动态范围第72-73页
    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第83-88页
综述第8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2-109页
代表性论著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个人简历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宽带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研究
下一篇:地球磁层顶通量传输事件的轴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