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与趋势 | 第20-36页 |
1.2.1 早期研究和发展情况 | 第20-22页 |
1.2.2 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22-36页 |
1.2.2.1 宽带反射阵列天线 | 第22-28页 |
1.2.2.2 双频发射阵列天线 | 第28-32页 |
1.2.2.3 可充气反射阵列天线 | 第32-33页 |
1.2.2.4 波束赋形反射阵列天线 | 第33-34页 |
1.2.2.5 多波束反射阵列天线 | 第34-35页 |
1.2.2.6 其他类型反射阵列天线 | 第35-3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36-39页 |
第2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39-53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39-41页 |
2.3 补偿相位的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2.4 反射阵列天线的口径效率 | 第42-44页 |
2.4.1 馈源照射效率 | 第42-43页 |
2.4.2 相位误差 | 第43-44页 |
2.4.3 反射阵列损耗 | 第44页 |
2.5 反射单元的特性分析技术 | 第44-49页 |
2.5.1 孤立单元模型 | 第45页 |
2.5.2 无限周期单元模型 | 第45-49页 |
2.5.2.1 波导模拟法 | 第45-46页 |
2.5.2.2 主从边界法 | 第46-47页 |
2.5.2.3 无限周期单元模型的两种方法对比 | 第47-49页 |
2.6 几种典型的微带反射阵列单元 | 第49-50页 |
2.6.1 加载传输线型单元 | 第50页 |
2.6.2 旋转型单元 | 第50页 |
2.6.3 槽缝型单元 | 第50页 |
2.7 小结 | 第50-53页 |
第3章. 反射阵列天线的耦合效应 | 第53-77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反射单元耦合特性的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3.2.1 周围单元分析法 | 第54-55页 |
3.2.2 加载馈电端口分析法 | 第55-56页 |
3.3 基于单元表面电场相位分布特性的耦合效应分析方法 | 第56-75页 |
3.3.1 反射单元表面电场分布特性分析 | 第56-61页 |
3.3.2 基于单元表面电场分布特性的周围单元分析方法 | 第61-75页 |
3.3.2.1 九单元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62-63页 |
3.3.2.2 基于九单元仿真模型分析不同相邻单元之间的耦合效应 | 第63-69页 |
3.3.2.3 基于九单元仿真模型分析抑制耦合效应的方法 | 第69-75页 |
3.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宽带反射阵列天线 | 第77-105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宽带反射阵列天线实现方法 | 第78-81页 |
4.2.1 中小型口径的反射阵列天线提高带宽方法 | 第78-81页 |
4.2.1.1 增加介质基板厚度 | 第78-79页 |
4.2.1.2 多层贴片单元结构 | 第79页 |
4.2.1.3 单层多谐振单元结构 | 第79-80页 |
4.2.1.4 相位延迟线型结构 | 第80页 |
4.2.1.5 亚波长方法 | 第80-81页 |
4.2.2 大型口径的反射阵列天线提高带宽方法 | 第81页 |
4.3 基于新型双开缝圆环相位延迟线型反射单元的宽带反射阵列天线 | 第81-93页 |
4.3.1 相位延迟线型反射单元分析 | 第82-83页 |
4.3.2 新型双开缝圆环相位延迟线型反射单元设计 | 第83-87页 |
4.3.3 基于双开缝圆环相位延迟线型单元的阵列设计、加工及测试 | 第87-93页 |
4.4 基于新型三开缝圆环相位延迟线型反射单元的宽带反射阵列天线 | 第93-104页 |
4.4.1 新型三开缝圆环相位延迟线型反射单元设计 | 第93-97页 |
4.4.2 基于三开缝圆环相位延迟线型单元的阵列设计、加工及测试 | 第97-104页 |
4.5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5章. 双频反射阵列天线 | 第105-137页 |
5.1 引言 | 第105-106页 |
5.2 双频反射阵列天线实现方案 | 第106-109页 |
5.2.1 双层结构实现双频反射阵列天线 | 第106-108页 |
5.2.1.1 高频单元置于低频单元的上方 | 第106-107页 |
5.2.1.2 低频单元置于高层单元的上方 | 第107页 |
5.2.1.3 加入频率选择表面(FSS)将两层分离 | 第107-108页 |
5.2.2 单层结构实线双频反射阵列天线 | 第108-109页 |
5.2.2.1 不同频段的反射单元排布在同一平面 | 第108页 |
5.2.2.2 可以工作在两个频段的单个反射单元 | 第108-109页 |
5.3 基于单层结构的线极化双频反射阵列天线 | 第109-134页 |
5.3.1 基于单层结构的线极化双频反射阵列天线设计方法 | 第109-111页 |
5.3.2 基于圆环-偶极子单元的线极化双频反射阵列天线设计 | 第111-124页 |
5.3.2.1 圆环-偶极子单元分析 | 第111-114页 |
5.3.2.2 基于圆环-偶极子单元的反射阵列天线设计 | 第114-124页 |
5.3.3 基于圆环-交叉蝶形单元的线极化双频反射阵列天线设计 | 第124-134页 |
5.3.3.1 圆环-交叉蝶形双频单元分析 | 第124-129页 |
5.3.3.2 基于圆环-交叉蝶形单元的反射阵列设计 | 第129-134页 |
5.4 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37-13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