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幸福的守望者—一位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叙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 第9页 |
二、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 | 第9-10页 |
三、个人对研究问题的关注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二、研究理论的依据 | 第12-14页 |
(一)加里·约翰斯的“决定工作满意的因素” | 第12页 |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2-13页 |
(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3页 |
(四)诺丁斯关于幸福与教育两大领域的阐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整理和分析资料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第一节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一)幸福感的起源 | 第17页 |
(二)幸福感的三个阶段 | 第17-18页 |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论著 | 第18-19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19-23页 |
(一)研究变量及其概念分析 | 第19-20页 |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1页 |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李老师的职业生涯 | 第24-45页 |
第一节 李老师和学校 | 第24-25页 |
一、李老师生平介绍 | 第24页 |
二、Y市师范学院简介 | 第24-25页 |
第二节 高考填错志愿,被迫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 第25-29页 |
一、高考估分填报志愿 | 第25-27页 |
二、上街帮人理头发做好事 | 第27页 |
三、当老师也不是什么要命的事 | 第27-28页 |
四、直接分配到师范专科学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刚入职的经历 | 第29-33页 |
一、用口才征服委培生 | 第29-30页 |
二、调往教务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 第30-31页 |
三、边学边教法律课,又添自信 | 第31-32页 |
四、学生评价我是魅力型老师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比赛经历 | 第33-36页 |
一、大胆尝试——能力开发 | 第33-34页 |
二、知识来源——交往活动 | 第34-35页 |
三、赛课经历——大胆展示风格 | 第35-36页 |
四、指导课赛——考虑评委感受 | 第36页 |
第五节 管理岗位经历 | 第36-39页 |
一、创办教育系——尝试多种学科 | 第36-37页 |
二、班级管理——培养常规 | 第37-38页 |
三、担任学院领导——换角度考虑问题 | 第38-39页 |
四、做事有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第39页 |
第六节 职业生涯后期经历 | 第39-45页 |
一、三届班主任,反思和完善 | 第39-42页 |
二、人真实,东西有用 | 第42页 |
三、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 第42-44页 |
四、桃李满天下,欣慰满足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李老师职业幸福感分析 | 第45-60页 |
第一节 李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 第45-53页 |
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物质待遇 | 第45-47页 |
(一)收入 | 第45-46页 |
(二)住房 | 第46-47页 |
(三)假期 | 第47页 |
二、工作中得到的尊重与认可 | 第47-49页 |
(一)教学 | 第47-48页 |
(二)科研 | 第48-49页 |
(三)管理 | 第49页 |
三、环境简陋阻挡不了工作热情 | 第49-52页 |
(一)硬件环境 | 第49-50页 |
(二)软件环境 | 第50-52页 |
四、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 第52-53页 |
(一)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 第52页 |
(二)个人成长与进步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李老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 第53-58页 |
一、对工作的正确认识 | 第53-55页 |
(一)工作稳定,劳动强度不大 | 第54页 |
(二)教师是个良心活 | 第54-55页 |
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 第55-56页 |
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 | 第56-57页 |
四、教学中的成就感 | 第57-58页 |
五、工作中获得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 | 第58页 |
第三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58-6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二、研究启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