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垂直专业化分工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加工贸易相关文献 | 第10-11页 |
1.2.3 垂直专业化分工下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垂直专业化下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 | 第14-19页 |
2.1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 第14-16页 |
2.1.1 发展中经济体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 第14-15页 |
2.1.2 转移内容多元化 | 第15页 |
2.1.3 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 | 第15页 |
2.1.4 非股权式转移日益崛起 | 第15-16页 |
2.1.5 集群式转移越发重要 | 第16页 |
2.2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 第16-17页 |
2.2.1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跨国公司 | 第16-17页 |
2.2.2 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 | 第17页 |
2.2.3 产业链整体转移 | 第17页 |
2.3 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 | 第17-19页 |
2.3.1 从产业分工向产品分工的转化 | 第17-18页 |
2.3.2 要素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新方向 | 第18页 |
2.3.3 不公平的新格局 | 第18-19页 |
3 垂直专业化下我国的加工贸易 | 第19-24页 |
3.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3.2 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 | 第20-24页 |
3.2.1 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 | 第20-21页 |
3.2.2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 第21页 |
3.2.3 加工贸易产业附加值低 | 第21-22页 |
3.2.4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总额在加工贸易中比重较大 | 第22-24页 |
4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内涵及路径 | 第24-28页 |
4.1 产业升级的内涵 | 第24-25页 |
4.1.1 以要素禀赋的动态转化为基础的产业升级模型 | 第24-25页 |
4.1.2 完整的产业升级内涵 | 第25页 |
4.2 产业升级的一般路径 | 第25-28页 |
4.2.1 H-K模型的启发 | 第25-26页 |
4.2.2 加工贸易升级的两种模式 | 第26-28页 |
5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28-37页 |
5.1 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 | 第28-33页 |
5.1.1 技术研发能力 | 第28-29页 |
5.1.2 高级人力资源供给 | 第29-30页 |
5.1.3 生产性服务业 | 第30-31页 |
5.1.4 外商投资 | 第31页 |
5.1.5 市场规模 | 第31-32页 |
5.1.6 对外贸易依存度 | 第32-33页 |
5.2 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3-37页 |
5.2.1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5.2.2 计量结果 | 第34-35页 |
5.2.3 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 第35-37页 |
6 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升级的经验 | 第37-40页 |
6.1 新加坡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 第37-38页 |
6.1.1 新加坡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过程 | 第37-38页 |
6.1.2 新加坡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经验 | 第38页 |
6.2 台湾地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 第38-40页 |
6.2.1 台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过程 | 第38-39页 |
6.2.2 台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经验 | 第39-40页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0-45页 |
7.1 结论 | 第40-41页 |
7.1.1 各行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升级路径 | 第40页 |
7.1.2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缺乏内在动力 | 第40-41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41-45页 |
7.2.1 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深度 | 第41-42页 |
7.2.1.1 政府要做好配套服务 | 第41-42页 |
7.2.1.2 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 第42页 |
7.2.1.3 提高中间投入品企业创新能力 | 第42页 |
7.2.2 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广度 | 第42-45页 |
7.2.2.1 加快物流环境建设 | 第43页 |
7.2.2.2 加快加工贸易物流配送专业人才培养 | 第43-44页 |
7.2.2.3 与国际物流进行有效对接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