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论文

东营市高中生体育课中运动损伤调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11页
    1.1 选题依据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16页
    2.1 运动损伤概念界定第11-12页
    2.2 运动损伤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2.2.1 高中生体育运动损伤理论研究第12-14页
        2.2.2 运动损伤的一般因素影响研究第14-16页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16-19页
    3.1 研究对象第16页
    3.2 研究方法第16-19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16-17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17-18页
        3.2.3 数理统计法第18页
        3.2.4 逻辑分析法第18-19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9-37页
    4.1 调查样本特征第19页
    4.2 个人相关情况第19-21页
        4.2.1 个人每周体育课数情况第19-20页
        4.2.2 个人参与课外活动情况第20-21页
    4.3 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第21-28页
        4.3.0 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率第21-22页
        4.3.1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次数第22-23页
        4.3.2 运动损伤出现的课堂地点第23-24页
        4.3.3 运动损伤部位的调查第24-25页
        4.3.4 运动损伤出现的种类第25-26页
        4.3.5 发生运动损伤的方式第26页
        4.3.6 运动损伤出现的时段第26-27页
        4.3.7 运动损伤后的处理情况第27页
        4.3.8 运动损伤的致因第27-28页
    4.4 运动损伤一般影响因素分析第28-33页
        4.4.1 性别因素第29页
        4.4.2 年级因素第29页
        4.4.3 课外活动情况第29-30页
        4.4.4 运动项目第30-31页
        4.4.5 热身准备活动第31页
        4.4.6 损伤处理第31-32页
        4.4.7 其他因素第32-33页
    4.5 对于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与对策第33-37页
        4.5.1 学校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第33-34页
        4.5.2 教师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第34-35页
        4.5.3 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第35-37页
5 结论与建议第37-38页
    5.1 结论第37页
    5.2 建议第37-38页
6 参考文献第38-40页
附录第40-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立交设施通行能力模型与仿真
下一篇:“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