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水平井导向快速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及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任务 | 第13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监测技术研究 | 第16-24页 |
2.1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钻井技术研究 | 第16-19页 |
2.1.1 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艺 | 第16-17页 |
2.1.2 煤层气水平井实施导向钻井适应性分析 | 第17-18页 |
2.1.3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钻井实现流程 | 第18页 |
2.1.4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钻井实施方式对比评价 | 第18-19页 |
2.2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快速监测技术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基于井下测量的导向监测技术研究 | 第20页 |
2.2.2 基于地面测量的导向快速监测技术研究 | 第20-21页 |
2.2.3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快速监测技术对比评价 | 第21-22页 |
2.3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快速监测方案优选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导向快速监测智能判识模型研究与建立 | 第24-36页 |
3.1 比能监测理论研究 | 第24-32页 |
3.1.1 机械比能理论 | 第24-26页 |
3.1.2 岩石比能理论 | 第26-32页 |
3.2 比能监测模型研究与建立 | 第32-35页 |
3.2.1 机械比能监测模型 | 第32-33页 |
3.2.2 岩石比能监测模型 | 第33-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导向快速监测多源信息融合模型构建与仿真 | 第36-48页 |
4.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 第36-38页 |
4.1.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 第36页 |
4.1.2 多源信息融合的融合结构 | 第36-38页 |
4.2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导向快速监测模型构建 | 第38-42页 |
4.2.1 多源融合模型监测参数分析 | 第38-39页 |
4.2.2 多源融合算法对比与优选 | 第39-40页 |
4.2.3 导向快速监测多源融合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4.3 导向快速监测模型仿真分析 | 第42-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煤层气水平井导向快速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 | 第48-71页 |
5.1 导向快速监测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 第48-49页 |
5.2 导向快速监测硬件系统研究 | 第49-55页 |
5.2.1 导向快速监测硬件系统方案确定 | 第49-50页 |
5.2.2 导向快速监测硬件系统仪表配套 | 第50-55页 |
5.3 导向快速监测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第55-61页 |
5.3.1 配套数据库设计 | 第55-56页 |
5.3.2 导向快速监测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第56-58页 |
5.3.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开发 | 第58-61页 |
5.4 导向快速监测软硬件系统集成与现场应用 | 第61-70页 |
5.4.1 导向快速监测软硬件系统集成 | 第61-62页 |
5.4.2 现场应用 | 第62-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