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SCR催化剂脱硝及中毒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现状第10-11页
        1.1.2 我国氮氧化物危害现状第11页
    1.2 火电厂NO_X生成途径及控制技术第11-12页
        1.2.1 NO_X生成途径第11页
        1.2.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第11-12页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第12-14页
        1.3.1 SCR催化剂第12页
        1.3.2 SCR催化剂脱硝机理第12-14页
    1.4 催化剂中毒失活第14-15页
        1.4.1 碱金属对SCR催化剂的影响第14-15页
        1.4.2 碱土金属对SCR催化剂的影响第15页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理论计算方法第16-23页
    2.1 波函数第16-17页
    2.2 量子化学基本方程第17-18页
    2.3 基本计算方法第18-21页
        2.3.1 从头算方法第18-19页
        2.3.2 密度泛函理论第19-21页
    2.4 Gaussian计算软件介绍第21-23页
第3章 V_2O_5模型的量子化学研究第23-31页
    3.1 簇模型简介第23-24页
        3.1.1 簇模型基本理论第23页
        3.1.2 簇模型选取原则及方法第23-24页
        3.1.3 V_2O_5模型的选取第24页
    3.2 V_2O_5模型及结构参数第24-27页
        3.2.1 V_2O_5簇模型的优化第24-26页
        3.2.2 V_2O_5簇模型单点能第26页
        3.2.3 V_2O_5簇模型表面的电荷分布第26-27页
    3.3 V_2O_5簇模型化学特性第27-30页
        3.3.1 V_2O_5的LUMO轨道分析第27-28页
        3.3.2 V_2O_5的加氢反应分析第28-29页
        3.3.3 V_2O_5的加氢反应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4章 V_2O_5脱硝机理的DFT研究第31-43页
    4.1 V_2O_5表面Br?nsted酸位第31-35页
        4.1.1 H_2O吸附生成-OH过程第31-33页
        4.1.2 沿反应途径(IRC)体系的势能变化第33-34页
        4.1.3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第34-35页
    4.2 NO在V_2O_5表面上的吸附第35-38页
        4.2.1 约化密度梯度函数(RDG)分析法第36页
        4.2.2 NO在钒基表面吸附第36-38页
    4.3 NH_3在V_2O_5表面上的吸附第38-41页
        4.3.1 不同钒基分子模型表面静电势分析第38-40页
        4.3.2 NH_3在V-OH上的吸附第40-41页
    4.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5章 V_2O_5催化剂中毒机理研究第43-53页
    5.1 引言第43-44页
    5.2 V_6O_(15)添加K、Na、Ca中毒机理第44-48页
        5.2.1 金属原子对V_6O_(15)结构的影响第44-46页
        5.2.2 中毒后V_6O_(15)的LUMO轨道分析第46页
        5.2.3 对催化剂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第46-48页
    5.3 V_6O_(15)~+金属原子K、Na、Ca中毒机理第48-51页
        5.3.1 金属原子对V_6O_(15)~+结构的影响第48-50页
        5.3.2 中毒后V_6O_(15)~+的LUMO轨道分析第50页
        5.3.3 对催化剂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第50-51页
    5.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6章 结论及展望第53-55页
    6.1 结论第53-54页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班主任制度的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研究
下一篇:H2O2/O3应用中的水质条件问题及CaO/活性炭催化臭氧体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