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一、绪论 | 第10-23页 |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四)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1. 社会互动理论 | 第19-20页 |
| 2. 文化社会学理论 | 第20页 |
| 3. 现代化理论 | 第20-21页 |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 1.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 2. 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 二、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23-34页 |
| (一) 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 | 第23-25页 |
| 1. 经世致用思想的涵义 | 第23页 |
| 2. 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 | 第23-25页 |
| (二) 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5-34页 |
| 1. 经世致用思想的兴盛时期:明末清初 | 第26-28页 |
| 2. 经世致用思想的低潮期:鸦片战争前 | 第28页 |
| 3. 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兴时期:鸦片战争时期 | 第28-32页 |
| 4. 经世致用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第32-34页 |
| 三、近代早期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历程 | 第34-40页 |
| (一)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34-35页 |
| (二) 近代早期中国社会历史背景 | 第35-36页 |
| (三) 近代早前经世致用思想的转变 | 第36-40页 |
| 1. 由理论走向实践 | 第37页 |
| 2. 由实务转向夷务 | 第37-38页 |
| 3. 中学西用的思想形成 | 第38-40页 |
| 四、近代早期经世致用思想发生转变原因分析 | 第40-46页 |
| (一) 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冲击 | 第40-41页 |
| (二) 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初步尝试 | 第41-42页 |
| (三) 经世学派的推进 | 第42-43页 |
| (四) 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早期建构 | 第43-46页 |
| 五、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