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高效不对称合成D-泛解酸内酯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D-泛酸第14-16页
        1.1.1 D-泛酸的简介第14-15页
        1.1.2 D-泛酸的合成第15-16页
            1.1.2.1 生物代谢合成第15页
            1.1.2.2 化学法合成第15-16页
    1.2 D-泛酸前体的合成第16-22页
        1.2.1 β-丙氨酸的酶法合成第16-17页
        1.2.2 酮泛解酸内酯的化学合成第17页
        1.2.3 D-泛解酸内酯的合成第17-22页
            1.2.3.1 重金属催化剂合成D-泛解酸内酯第18页
            1.2.3.2 生物酶法合成D-泛解酸内酯第18-21页
                1.2.3.2.1 水解酶拆分法第18-19页
                1.2.3.2.2 氧化还原酶法第19-21页
            1.2.3.3 化学酶法合成D-泛解酸内酯第21-22页
    1.3 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第22-24页
        1.3.1 酮泛解酸内酯的简介第22页
        1.3.2 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第22-23页
        1.3.3 酮泛解酸还原酶第23-24页
    1.4 本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第24-26页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4-25页
        1.4.2 研究内容第25页
        1.4.3 研究目标第25-26页
第二章 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的克隆、表达与纯化第26-49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实验材料第27-29页
        2.2.1 菌种及质粒载体第27页
        2.2.2 试剂与材料第27页
        2.2.3 培养基与缓冲液第27-28页
        2.2.4 主要仪器第28-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3.1 菌种的活化与种子液培养第29页
        2.3.2 引物设计第29页
        2.3.3 BL21 (DE3)/pEASY Blunt E1-SceCPR1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第29-31页
            2.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29-30页
            2.3.3.2 重组质粒pEASY-Blunt E1-SceCPR1的构建第30-31页
            2.3.3.3 重组质粒pEASY-Blunt E1-SceCPR1的表达第31页
        2.3.4 密码子优化并转化E. coli BL21 (DE3)第31-32页
        2.3.5 BL21 (DE3)/pACYCDuet 1-SceCPR1/EsGDH工程菌的构建第32-33页
            2.3.5.1 质粒的双酶切与胶回收第32页
            2.3.5.2 pACYCDuet 1-SceCPR1/EsGDH重组质粒的构建与克隆第32-33页
            2.3.5.3 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菌的构建与诱导表达第33页
        2.3.6 BL21 (DE3)/pACYCDuet 1-SceCPR1/EsGDH诱导条件优化第33-35页
            2.3.6.1 标准诱导表达体系第33-34页
            2.3.6.2 SceCPR1和EsGDH酶活的测定第34页
            2.3.6.3 诱导温度的优化第34页
            2.3.6.4 诱导剂IPTG添加量的优化第34页
            2.3.6.5 诱导时间的优化第34-35页
        2.3.7 SceCPR1目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3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5-48页
        2.4.1 基因组的提取以及目的基因的扩增第35-37页
        2.4.2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与测序鉴定第37-38页
        2.4.3 重组质粒pEASY Blunt E1-SceCPR1的表达第38-39页
        2.4.4 密码子优化、转化与阳性克隆子的诱导表达第39-40页
        2.4.5 质粒的双酶切与胶回收第40-41页
        2.4.6 pACYCDuet 1-SceCPR1/Es GDH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第41-43页
        2.4.7 pACYCDuet 1-SceCPR1/Es GDH转化BL21 (DE3)及诱导表达第43页
        2.4.8 诱导温度的优化第43-44页
        2.4.9 诱导剂添加量的优化第44-45页
        2.4.10 诱导时长的优化第45-46页
        2.4.11 目的蛋白的分离和纯化第46-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49-64页
    3.1 引言第49页
    3.2 实验材料第49-51页
        3.2.1 SceCPR1纯酶的获取第49-50页
        3.2.2 试剂与材料第50页
        3.2.3 缓冲液第50页
        3.2.4 主要仪器第50-51页
    3.3 实验方法第51-55页
        3.3.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制作及目的蛋白浓度检测第51页
        3.3.2 标准酶活检测第51-52页
        3.3.3 pH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2页
        3.3.4 温度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2页
        3.3.5 SceCPR1酶的温度稳定性第52-53页
        3.3.6 金属离子以及EDTA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3页
        3.3.7 有机溶剂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3页
        3.3.8 SceCPR1酶的底物谱第53-54页
        3.3.9 SceCPR1酶的动力学常数第54-5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3.4.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及目的蛋白浓度检测第55页
        3.4.2 pH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5-56页
        3.4.3 温度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6-57页
        3.4.4 SceCPR1酶的温度稳定性第57-58页
        3.4.5 金属离子以及EDTA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8-59页
        3.4.6 有机溶剂对SceCPR1酶活的影响第59页
        3.4.7 SceCPR1酶的底物谱第59-61页
        3.4.8 SceCPR1酶的动力学常数第61-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全细胞高效不对称合成D-泛解酸内酯的研究第64-89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实验材料第65-67页
        4.2.1 菌种第65页
        4.2.2 试剂第65页
        4.2.3 培养基与缓冲液第65-66页
        4.2.4 主要仪器第66-67页
    4.3 实验方法第67-72页
        4.3.1 工程菌的发酵培养第67页
            4.3.1.1 菌种的活化第67页
            4.3.1.2 种子液发酵罐发酵培养第67页
            4.3.1.3 冻干菌粉的制备第67页
        4.3.2 气相色谱方法及各物质标准曲线的制备第67-68页
        4.3.3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条件优化第68-71页
            4.3.3.1 底物的化学内酯化、底物水解率及产物得率的计算第68-69页
            4.3.3.2 全细胞催化标准体系第69页
            4.3.3.3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pH第69页
            4.3.3.4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温度第69页
            4.3.3.5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生物催化剂(干菌粉)添加量第69页
            4.3.3.6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辅酶添加量第69-70页
            4.3.3.7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辅底物添加量第70页
            4.3.3.8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搅拌速度第70页
            4.3.3.9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底物浓度第70-71页
        4.3.4 KPL和D-PL自发水解过程的监测第71页
        4.3.5 持续流加工艺的应用探究与优化第71-72页
            4.3.5.1 持续流加工艺对全细胞催化的影响第71-72页
            4.3.5.2 储液pH对全细胞催化的影响第72页
            4.3.5.3 产物的初步提取与鉴定第7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2-88页
        4.4.1 冻干菌粉的除水率计算第72-73页
        4.4.2 各物质的气相色谱图及标准曲线绘制第73-75页
        4.4.3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pH第75-76页
        4.4.4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温度第76-77页
        4.4.5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生物催化剂最适添加量第77-78页
        4.4.6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辅酶添加量第78页
        4.4.7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辅底物添加量第78-79页
        4.4.8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转速第79-80页
        4.4.9 全细胞催化体系的最适底物浓度第80-81页
        4.4.10 KPL和D-PL自发水解过程的监测第81-82页
        4.4.11 持续流加补料工艺的建立对全细胞催化的影响第82-83页
        4.4.12 降低储液pH对持续流加补料工艺的影响第83-84页
        4.4.13 反应液中的产物的提纯与鉴定第84-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5.1 结论第89-90页
    5.2 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9页
致谢第99-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利率—汇率联动机制研究--基于VAR模型
下一篇:生成、共契与互动—大学理念与教师知识分子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