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4 研究的方法、结构框架和创新之处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结构框架第14页
        1.4.3 创新之处第14-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概念界定第16-17页
        2.1.1 传统村落的概念第16页
        2.1.2 美丽乡村的概念第16-17页
    2.2 理论基础第17-20页
        2.2.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第17-18页
        2.2.2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第18-19页
        2.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2页
3.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的依据第22-26页
    3.1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第22页
    3.2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梦的表现形式第22-23页
    3.3 美丽乡村建设是传统村落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第23页
    3.4 美丽乡村建设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价值指引第23-24页
    3.5 美丽乡村建设是传统村落村民的迫切心愿第24-25页
    3.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4.陕北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第26-34页
    4.1 陕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典型案例调研第26-29页
        4.1.1 米脂县杨家沟镇马氏庄园第26-27页
        4.1.2 米脂县姜氏庄园第27页
        4.1.3 绥德县党氏庄园第27-28页
        4.1.4 子长县杨家园则镇第28-29页
        4.1.5 吴起县铁边城镇第29页
    4.2 各个传统村落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第29-32页
        4.2.1 政策扶持比较第29-30页
        4.2.2 区位地理比较第30-31页
        4.2.3 历史文化比较第31页
        4.2.4 产业发展比较第31-32页
    4.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5 陕北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38页
    5.1 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的意识缺失第34-35页
    5.2 建设经验匮乏导致的破坏加剧第35页
    5.3 先天规划不足导致的积重难返第35-36页
    5.4 政府大包大揽导致的独木难支第36页
    5.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6.陕北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及对策建议第38-46页
    6.1 陕北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的整体思路第38页
    6.2 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民众理解重要性第38-39页
        6.2.1 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第38-39页
        6.2.2 可以参考使用集体管理的形式第39页
    6.3 学习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第39-40页
        6.3.1 保护开发侧重点的选择第39页
        6.3.2 英国优势经验的借鉴第39-40页
    6.4 全面策划,使村民成为受益人,倡导美丽的生活方式第40-41页
        6.4.1 对传统生活方式进行合理优化第40页
        6.4.2 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第40页
        6.4.3 改善生活设施第40-41页
    6.5 发挥政府规划引导监督的作用第41-43页
        6.5.1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第41-42页
        6.5.2 注重规划实施后的跟踪与改进第42页
        6.5.3 处理好规划的审议流程第42-43页
    6.6 发挥和学习其他各方的积极作用第43-44页
        6.6.1 要建设村民心中的美丽乡村第43页
        6.6.2 积极吸收社会中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力量第43-44页
    6.7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路径第44-45页
    6.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7.结语第46-50页
    7.1 论文的主要观点第46-48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48-50页
致谢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病弱势群体与中医药临床试验权益保障规范
下一篇:酮酸的不对称转氨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