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计算机辅助建筑物高度与通视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三维建模第11-12页
        1.2.2 建筑物高度控制第12-14页
        1.2.3 通视分析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15-18页
2 相关基础知识第18-32页
    2.1 视线分析第18-19页
        2.1.1 视线分析概念第18-19页
        2.1.2 视线分析方法第19页
    2.2 建筑物高度第19-23页
        2.2.1 建筑物高度的定义第20页
        2.2.2 建筑物高度控制第20-23页
    2.3 通视分析第23-24页
    2.4 三维建模工具第24-30页
        2.4.1 三维模型分类第24-26页
        2.4.2 三维建模工具的选择第26-28页
        2.4.3 AutoCAD二次开发第28-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三维城镇可视化第32-42页
    3.1 地形的三维可视化第32-35页
        3.1.1 三维地形数据的获取第32-33页
        3.1.2 地形三维建模第33-35页
    3.2 建筑物的三维可视化第35-37页
        3.2.1 三维建筑物数据的获取第35-36页
        3.2.2 建筑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结合第36-37页
    3.3 实验环境配置第37-38页
    3.4 实验结果第38-41页
        3.4.1 三维地形建模实验结果第38-40页
        3.4.2 三维建筑物建模实验结果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建筑物高度分析第42-50页
    4.1 视线分析模型第42-43页
    4.2 高度分析相关元素第43页
    4.3 高度分析模型第43-46页
        4.3.1 视点与保护建筑同侧第44-45页
        4.3.2 视点和保护建筑异侧第45-46页
    4.4 实验结果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5 通视分析第50-62页
    5.1 可视性分析模型第50-51页
    5.2 可视性分析相关量第51-55页
        5.2.1 地表剖面第51-54页
        5.2.2 视线方程第54-55页
    5.3 可视性分析第55-57页
    5.4 可视域分析第57页
    5.5 实验结果第57-59页
    5.6 本章小结第59-62页
6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研究成果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HP、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中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