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管理伦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 第14-17页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网络 | 第14页 |
(2)网络伦理 | 第14页 |
(3)管理哲学视域 | 第14-15页 |
(4)管理哲学视域下的网络伦理 | 第15页 |
2.1.2 网络伦理的特征 | 第15-17页 |
2.2 功利主义伦理理论 | 第17-19页 |
2.2.1 功利主义伦理学 | 第17-18页 |
2.2.2 功利主义理论的应用 | 第18-19页 |
2.3 权利论与义务论伦理理论 | 第19-22页 |
2.3.1 权利论伦理理论 | 第19页 |
2.3.2 义务论伦理理论 | 第19-20页 |
2.3.3 权利论与义务论的应用 | 第20-22页 |
3 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2-29页 |
3.1 自由与责任失衡 | 第22-23页 |
3.1.1 网络谩骂与人身攻击 | 第22页 |
3.1.2 网络恶搞 | 第22页 |
3.1.3 网络隐私权侵害 | 第22-23页 |
3.1.4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害 | 第23页 |
3.2 网络诚信缺失 | 第23-24页 |
3.2.1 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 | 第23-24页 |
3.2.2 企业信用缺失 | 第24页 |
3.3 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 | 第24-25页 |
3.3.1 网络沉溺 | 第24页 |
3.3.2 虚拟婚姻 | 第24-25页 |
3.4 信息霸权盛行 | 第25-26页 |
3.4.1 网络垄断 | 第25页 |
3.4.2 网络软件选择权丧失 | 第25-26页 |
3.4.3 网络广告 | 第26页 |
3.5 网络犯罪频发 | 第26-27页 |
3.5.1 网络黑客、病毒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 | 第26-27页 |
3.5.2 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上赌博 | 第27页 |
3.5.3 网络色情 | 第27页 |
3.6 网络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27-29页 |
3.6.1 网络主体的组成 | 第27-28页 |
3.6.2 网络特征的非实名制 | 第28页 |
3.6.3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4 管理哲学视域下网络管理的伦理责任 | 第29-38页 |
4.1 网络管理伦理责任的内涵、特点以及方法 | 第29-33页 |
4.1.1 网络信息管理的伦理责任内涵和特点 | 第29-31页 |
4.1.2 网络的发展吁求伦理责任 | 第31页 |
4.1.3 网络管理的伦理责任的确立原则 | 第31-32页 |
4.1.4 网络管理的伦理责任的确立方法 | 第32-33页 |
4.2 网络管理主体的伦理责任 | 第33-35页 |
4.2.1 网络管理中个体的伦理责任 | 第33-34页 |
4.2.2 网络管理中网站的伦理责任 | 第34页 |
4.2.3 网络管理中政府的伦理责任 | 第34-35页 |
4.3 网络伦理的哲学反思 | 第35-38页 |
4.3.1 网络伦理实质的哲学反思 | 第35-36页 |
4.3.2 网络伦理的认识论反思 | 第36-38页 |
5 管理哲学视域下和谐网络伦理建构 | 第38-47页 |
5.1 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构想 | 第38-41页 |
5.1.1 和谐网络社会的伦理体系 | 第38-39页 |
5.1.2 和谐网络社会的理想主体 | 第39-40页 |
5.1.3 和谐网络社会的理想环境 | 第40页 |
5.1.4 和谐网络社会的理想文化 | 第40-41页 |
5.2 积极社会心理建构 | 第41-43页 |
5.2.1 建构积极的社会心态 | 第41-42页 |
5.2.2 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 第42-43页 |
5.2.3 网络舆论引导的心理策略 | 第43页 |
5.3 网络管理伦理制度建构 | 第43-47页 |
5.3.1 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 第43-44页 |
5.3.2 重视网络伦理教育 | 第44-45页 |
5.3.3 完善网络舆论行政监督制度 | 第45页 |
5.3.4 增强网络伦理道德法律化建设 | 第45-46页 |
5.3.5 增强网络社会的技术驾驭 | 第46-47页 |
6 结束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