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概述 | 第15-28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舆情 | 第15-20页 |
一、社会转型及转型理论 | 第15-17页 |
二、转型期舆情的概念、成因及特点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 | 第20-25页 |
一、政府能力及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 | 第20-21页 |
二、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三、政府舆情回应的边界设定及原则 | 第23页 |
四、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规律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政府舆情回应的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5页 |
二、政府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5-26页 |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26页 |
四、适度控制理论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9页 |
第一节 中国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问题的提出 | 第28-31页 |
一、中国社会转型期政策环境变化对政府舆情回应能力的挑战 | 第28页 |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现状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不足 | 第31-32页 |
二、政府信息公开能力弱化 | 第32页 |
三、政府舆情危机处置能力缺失 | 第32-33页 |
四、政府舆情回应机制建设能力不完善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中国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一、中国转型期舆论环境的嬗变 | 第34-35页 |
二、政府舆情回应价值观上存在偏颇 | 第35-36页 |
三、舆情回应手段的落后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政府能力与舆情回应的互动过程及效果分析 | 第39-47页 |
第一节 中国转型期政府能力与舆情回应的互动过程分析 | 第39-41页 |
一、舆情挑战政府能力 | 第39页 |
二、政府回应舆情 | 第39-40页 |
三、转型期舆情回应与政府能力的双向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中国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的评价指标 | 第41-44页 |
一、政府舆情回应态度 | 第42页 |
二、政府舆情回应速度 | 第42-43页 |
三、政府舆情回应程度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的效果分析 | 第44-46页 |
一、经济效应 | 第44-45页 |
二、社会效应 | 第45页 |
三、政治效应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提升中国转型期政府舆情回应能力的对策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国外政府舆情回应能力经验及启示 | 第47-49页 |
一、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 | 第47页 |
二、专业的舆情公关部门 | 第47-48页 |
三、灵活的舆情回应沟通策略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提升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 第49-50页 |
一、完善网络法制:优化政府舆情回应环境 | 第49页 |
二、净化网络世界:正确引导舆论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能力 | 第50-52页 |
一、树立正确的信息公开理念:信息公开及时性 | 第50-51页 |
二、尊重舆情回应规律:信息公开科学化 | 第51页 |
三、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化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提高政府舆情危机处置能力 | 第52-53页 |
一、创新政府舆情回应方式 | 第52-53页 |
二、舆情危机公关:及时与科学回应 | 第53页 |
第五节 完善舆情回应机制建设能力 | 第53-55页 |
一、构建政府舆情回应动态机制 | 第53-54页 |
二、建立政府舆情回应联动机制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