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主要框架 | 第12-13页 |
1.4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2.1 国外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2 国内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第三章 建国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研究 | 第19-31页 |
3.1 计划经济时期 | 第19-22页 |
3.1.1 恢复国民经济,初步确立工业化基础阶段 | 第19-21页 |
3.1.2 构建产业布局,明确优势与主导产业阶段 | 第21-22页 |
3.2 改革开放时期 | 第22-31页 |
3.2.1 着手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比例调整阶段 | 第24-25页 |
3.2.2 迈入混合型产业结构,资源开发和高精加工并举阶段 | 第25-26页 |
3.2.3 巩固资源型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阶段 | 第26-28页 |
3.2.4 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段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建国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 第31-44页 |
4.1 基于静态偏离—份额法的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 第32-36页 |
4.1.1 计划经济时期各产业静态偏离—份额分析 | 第32-34页 |
4.1.2 改革开放时期各产业静态偏离—份额分析 | 第34-36页 |
4.2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陕西省产业结构分阶段演变分析 | 第36-44页 |
4.2.1 计划经济时期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动态分析 | 第36-38页 |
4.2.2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 第38-39页 |
4.2.3 改革开放时期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动态分析 | 第39-41页 |
4.2.4 改革开放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建国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8页 |
5.1 建国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特点的理论阐释 | 第44-50页 |
5.1.1 计划经济时期影响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阐释 | 第44-46页 |
5.1.2 改革开放时期影响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阐释 | 第46-50页 |
5.2 建国以来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50-58页 |
5.2.1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 第51页 |
5.2.2 计划经济时期实证过程 | 第51-53页 |
5.2.3 改革开放时期实证过程 | 第53-56页 |
5.2.4 主成分实证分析与前文理论阐释的对比和说明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6.1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的新内涵 | 第58页 |
6.2 具体政策建议 | 第58-62页 |
6.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 | 第58-59页 |
6.2.2 完善科研激励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 第59页 |
6.2.3 培育实用性顶尖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累积 | 第59-60页 |
6.2.4 加大企业科研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研发 | 第60页 |
6.2.5 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政策环境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2-65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