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 第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5.1 杉木栽培制度 | 第14-15页 |
1.5.2 杉木不同产区 | 第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1 国内外林木栽培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 我国杉木栽培制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3 杉木不同产区栽培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3.1 指导思想 | 第18-20页 |
3.1.1 “木材培育”论 | 第18页 |
3.1.2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 第18-19页 |
3.1.3 林业分工理论 | 第19页 |
3.1.4 “近自然林业”理论 | 第19页 |
3.1.5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 第19-20页 |
3.1.6 杉木栽培制度构建指导思想 | 第20页 |
3.2 原则 | 第20-23页 |
3.2.1 高生产力的原则 | 第20-21页 |
3.2.2 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则 | 第21页 |
3.2.3 区域比较优势原则 | 第21-22页 |
3.2.4 高效原则 | 第22-23页 |
3.2.5 市场需求原则 | 第23页 |
3.3 依据 | 第23-26页 |
3.3.1 地带性依据 | 第23-24页 |
3.3.2 长期与短期效益结合依据 | 第24-25页 |
3.3.3 地力长期维护依据 | 第25页 |
3.3.4 绿色成本换算依据 | 第25页 |
3.3.5 林地高效利用依据 | 第25-26页 |
4 杉木栽培制度构建方法 | 第26-59页 |
4.1 以自然条件划分的产区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26-45页 |
4.1.1 杉木北带 | 第26-31页 |
4.1.1.1 秦巴山区 | 第27-29页 |
4.1.1.2 伏牛山南坡、桐柏山、大别山地区 | 第29-31页 |
4.1.2 杉木中带 | 第31-43页 |
4.1.2.1 滇南地区 | 第31-34页 |
4.1.2.2 湘西南地区及黔东南清水江流域 | 第34-36页 |
4.1.2.3 两湖沿江丘陵、台地滨湖亚区 | 第36-38页 |
4.1.2.4 赣浙闽中低山亚区 | 第38-40页 |
4.1.2.5 南岭山地亚区 | 第40-43页 |
4.1.3 杉木南带 | 第43-45页 |
4.2 以生产力划分的产区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45-48页 |
4.2.1 中心产区 | 第45-47页 |
4.2.2 一般产区 | 第47页 |
4.2.3 边缘产区 | 第47-48页 |
4.3 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48-59页 |
4.3.1 秦巴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1-52页 |
4.3.2 伏牛山南坡、桐柏山、大别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2-53页 |
4.3.3 滇南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3-54页 |
4.3.4 湘西南地区及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4-55页 |
4.3.5 两湖沿江丘陵、台地滨湖亚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5-56页 |
4.3.6 赣浙闽中低山亚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6-57页 |
4.3.7 南岭山地亚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7-58页 |
4.3.8 杉木南带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栽培制度构建 | 第58-59页 |
5 杉木栽培制度构建实例分析 | 第59-63页 |
5.1 福建泰宁城关林场杉木薏米复合经营模式分析 | 第60-61页 |
5.2 闽北山区杉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分析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6.2 讨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