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3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32页 |
2.1.1 群体性事件 | 第20页 |
2.1.2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 第20-28页 |
2.1.3 公安机关 | 第28-3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32-33页 |
2.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32页 |
2.2.2 聚众失控理论 | 第32-33页 |
2.2.3 应急管理理论 | 第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广州市P区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现状 | 第34-43页 |
3.1 该区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情况 | 第34-38页 |
3.1.1 区域状况分析 | 第34-35页 |
3.1.2 发生情况分析 | 第35-38页 |
3.1.3 该区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38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3.2.1 该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 | 第38-40页 |
3.2.2 该区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广州市P区公安机关处置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现状 | 第43-52页 |
4.1 处置现状 | 第43-49页 |
4.1.1 处置措施和流程 | 第43-46页 |
4.1.2 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4.2.1 公安机关角色定位不准确 | 第49-51页 |
4.2.2 缺乏有效的处置标准 | 第51页 |
4.2.3 基于政治角度的行政干涉执法 | 第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广州市P区公安机关处置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 第52-59页 |
5.1 划分“维稳重点地区”,加强监控与情况排查 | 第52-54页 |
5.1.1“维稳重点地区”的区域分布及基本情况 | 第52-53页 |
5.1.2“维稳重点地区”的特点 | 第53-54页 |
5.2 划分等级,以启动相应应对模式 | 第54-56页 |
5.2.1 公共危机事件划分等级 | 第54-55页 |
5.2.2 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划分等级 | 第55-56页 |
5.3 加强疏导,建设“社会安全阀”制度 | 第56-58页 |
5.3.1 建设通畅而便民的利益表达机制 | 第56-57页 |
5.3.2 加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