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城北侧城镇研究--以漠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楔子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1.1.1 边疆开发的兴起和理论研究的匮乏 | 第12-14页 |
1.1.2 空间技术的崛起和传统手段的滞后 | 第14-16页 |
1.1.3 区域协同的趋势和整体研究的缺失 | 第16-17页 |
1.1.4 大长城学的丰富和“后长城概念”的提出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21-28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21-25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25-28页 |
1.4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28-39页 |
1.4.1 国内历史聚落研究现状 | 第28-37页 |
1.4.2 清代漠南地区聚落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9-45页 |
1.5.1 中心地理论 | 第39-41页 |
1.5.2 施坚雅模式 | 第41-42页 |
1.5.3 分形理论 | 第42-43页 |
1.5.4 点-轴理论 | 第43-45页 |
1.5.5 理论评述 | 第4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45-49页 |
1.6.1 历史聚落空间结构定量研究方法设计 | 第45-47页 |
1.6.2 数据处理平台——GIS | 第47页 |
1.6.3 城镇格局判定——分形几何法 | 第47-48页 |
1.6.4 数据相似度描述——聚类分析法 | 第48页 |
1.6.5 信息提取和检验——内容分析法 | 第48-49页 |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49-51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49-50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50-51页 |
1.8 研究创新点 | 第51-53页 |
第二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发展背景研究 | 第53-72页 |
2.1 漠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53-58页 |
2.1.1 气候特征 | 第53-5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54-55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55-58页 |
2.2 漠南地区的交通区位特征 | 第58-61页 |
2.2.1 清代漠南地区的区位特征 | 第58-59页 |
2.2.2 清代漠南地区对外交通体系 | 第59-61页 |
2.3 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 | 第61-71页 |
2.3.1 清以前漠南地区的开发周期 | 第61-67页 |
2.3.2 清代漠南地区的政治基础 | 第67-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时空演化研究 | 第72-115页 |
3.1 序幕-清代长城南侧城镇发展概述 | 第72-80页 |
3.1.1 山西长城南侧地区城镇发展 | 第72-74页 |
3.1.2 直隶长城南侧地区城镇发展 | 第74-77页 |
3.1.3 山西、直隶长城南侧地区城镇演变规律 | 第77-80页 |
3.2 发展—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发展历程 | 第80-95页 |
3.2.1 城镇建置历程研究 | 第80-87页 |
3.2.2 城镇时序增长特征及分析 | 第87-91页 |
3.2.3 城镇空间扩散特征及分析 | 第91-95页 |
3.3 分布-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特征 | 第95-103页 |
3.3.1 城镇空间位置特征 | 第95-99页 |
3.3.2 城镇密度分布特征 | 第99-102页 |
3.3.3 城镇聚集倾向特征 | 第102-103页 |
3.4 成因—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发展动力机制 | 第103-113页 |
3.4.1 内生动力——行政调控与移民流动 | 第104-108页 |
3.4.2 直接动力——口岸贸易与资本流入 | 第108-11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四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 第115-155页 |
4.1 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形特征研究 | 第115-122页 |
4.1.1 研究方法 | 第115-117页 |
4.1.2 分形结构实证研究 | 第117-122页 |
4.2 城镇行政结构空间特征研究 | 第122-139页 |
4.2.1 中心地理论的一般性与漠南地区的特殊性 | 第122-124页 |
4.2.2 城镇行政空间距离与地区分异 | 第124-139页 |
4.3 长城与城镇格局相关性研究 | 第139-153页 |
4.3.1 长城在城镇扩散过程中的影响 | 第139-143页 |
4.3.2 城镇与驿路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143-146页 |
4.3.3 城镇与关口空间聚集性分析 | 第146-150页 |
4.3.4 基于Matlab的聚落扩散法则探索 | 第150-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五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组织结构研究 | 第155-221页 |
5.1 补充视角——军事和经济 | 第155-158页 |
5.1.1 城镇军事属性 | 第155-156页 |
5.1.2 城镇经济属性 | 第156-158页 |
5.2 军事防御体系与驻防圈 | 第158-183页 |
5.2.1 驻防体系的建置过程 | 第158-163页 |
5.2.2 驻防体系的层级控制 | 第163-170页 |
5.2.3 驻防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 第170-177页 |
5.2.4 驻防圈与行政格局的吻合关系 | 第177-183页 |
5.3 经济商贸体系与市场圈 | 第183-219页 |
5.3.1 层级划分——规模等级和功能等级 | 第184-187页 |
5.3.2 市场层级和代表性城镇 | 第187-194页 |
5.3.3 市场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 第194-216页 |
5.3.4 市场圈与行政格局的吻合关系 | 第216-2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19-221页 |
第六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单体形态研究 | 第221-260页 |
6.1 城镇外部形态特征 | 第221-235页 |
6.1.1 城墙内的治所 | 第221-231页 |
6.1.2 自由生长的街市 | 第231-235页 |
6.2 城镇规模等级特征 | 第235-247页 |
6.2.1 府级城市规模 | 第236-242页 |
6.2.2 县级城市规模 | 第242-244页 |
6.2.3 次县级市镇规模 | 第244-247页 |
6.3 城镇内部结构特征 | 第247-258页 |
6.3.1 主要功能构成要素 | 第248-253页 |
6.3.2 主要功能区布局特征 | 第253-2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58-2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60-26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260-263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263-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264-2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81-282页 |
附录 | 第282-295页 |
致谢 | 第295-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