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2 儿童测试假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儿童假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儿童假人概述 | 第19-25页 |
2.1 儿童损伤生物力学 | 第19-20页 |
2.2 儿童假人概念及分类 | 第20-24页 |
2.2.1 儿童假人概念 | 第20页 |
2.2.2 儿童假人发展历程及分类 | 第20-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汽车儿童安全保护法规及损伤评价准则 | 第25-32页 |
3.1 汽车儿童安全保护法规简介 | 第25-27页 |
3.2 ECE R44与ECE R129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3.3 乘员损伤评价准则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正面、侧面碰撞台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2-48页 |
4.1 儿童安全座椅仿真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4.2 碰撞台车座椅仿真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4.3 正面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4.3.1 儿童安全座椅模型、台车座椅模型的导入 | 第35页 |
4.3.2 儿童安全座椅模型、儿童假人模型的初始定位 | 第35-38页 |
4.3.3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及初始定位 | 第38-39页 |
4.4 侧面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4.5 仿真模型中接触的建立 | 第41-47页 |
4.5.1 多刚体与多刚体接触 | 第42-44页 |
4.5.2 多刚体与有限元接触 | 第44页 |
4.5.3 有限元与有限元接触 | 第44-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碰撞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8-58页 |
5.1 碰撞仿真环境设定 | 第48-49页 |
5.2 正面碰撞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49-53页 |
5.2.1 运动姿态有效性验证 | 第49-51页 |
5.2.2 动力学响应有效性验证 | 第51-53页 |
5.3 侧面碰撞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53-56页 |
5.3.1 运动姿态有效性验证 | 第53-55页 |
5.3.2 动力学响应有效性验证 | 第55-56页 |
5.4 误差分析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儿童测试假人与人体模型动态响应差异性研究 | 第58-72页 |
6.1 正面碰撞下儿童测试假人模型与人体模型动态响应的差异性 | 第58-62页 |
6.1.1 运动姿态的差异性 | 第58-60页 |
6.1.2 动力学响应的差异性 | 第60-62页 |
6.2 侧面碰撞下儿童测试假人模型与人体模型动态响应的差异性 | 第62-67页 |
6.2.1 运动姿态的差异性 | 第62-65页 |
6.2.2 动力学响应的差异性 | 第65-67页 |
6.3 差异性研究分析 | 第67-70页 |
6.3.1 正面碰撞差异性研究 | 第67-68页 |
6.3.2 侧面碰撞差异性研究 | 第68-70页 |
6.4 儿童测试假人改进建议 | 第70-7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总结 | 第72-73页 |
7.2 创新点 | 第7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