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的叙事伦理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2 叙事伦理:研究萧红小说的新视角 | 第12-16页 |
2.1 叙事伦理: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阈 | 第13-14页 |
2.2 文学道德与叙事伦理 | 第14-16页 |
3 人民伦理中的个体命运 | 第16-22页 |
3.1 在人民叙事洪流中的萧红 | 第17-19页 |
3.1.1 生不逢时 | 第17页 |
3.1.2 卷入洪流 | 第17-18页 |
3.1.3 小说主题的中途转变 | 第18-19页 |
3.2 面向存在的个性书写 | 第19-20页 |
3.3 萧红个体伦理的建构:文心即人心 | 第20-22页 |
3.3.1 叙事伦理即个体伦理 | 第21页 |
3.3.2 凝聚个体生命体验 | 第21-22页 |
4 童年、女性意识与深度经验 | 第22-33页 |
4.1 艺术自我塑造的源泉:童年经验 | 第23-29页 |
4.1.1 残缺的家庭 | 第23-25页 |
4.1.2 人性的麻木 | 第25-27页 |
4.1.3 不安分的血液 | 第27-29页 |
4.2 乡村生死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开掘 | 第29-33页 |
4.2.1 两种声音交织下的意识觉醒 | 第29-31页 |
4.2.2 对国家民族的质疑和警惕:奴隶的奴隶 | 第31-33页 |
5 叙事形式的探求:个体生命体验的外化 | 第33-39页 |
5.1 形式的意味与萧红小说的另类叙事 | 第33-35页 |
5.2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结构 | 第35-36页 |
5.3 萧红小说中独特的意象结构 | 第36-39页 |
6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