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武汉沿线驳岸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城市驳岸景观的概念及现状 | 第13-17页 |
2.1 城市滨水驳岸的概念 | 第13页 |
2.2 城市滨水驳岸的历史演变 | 第13-14页 |
2.3 城市滨水驳岸的分类 | 第14-15页 |
2.4 城市滨水驳岸的现状 | 第15-17页 |
第3章 城市滨水驳岸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第17-23页 |
3.1 城市滨水驳岸的设计原则 | 第17-20页 |
3.1.1 防洪原则 | 第17-19页 |
3.1.2 生态原则 | 第19-20页 |
3.1.3 美观实用原则 | 第20页 |
3.1.4 空间层次丰富原则 | 第20页 |
3.2 案例中城市滨水驳岸的设计方法 | 第20-23页 |
3.2.1 案例介绍 | 第20-21页 |
3.2.2 驳岸的安全性设计 | 第21页 |
3.2.3 驳岸的生态性设计 | 第21-22页 |
3.2.4 驳岸的景观化设计 | 第22页 |
3.2.5 驳岸的人性化设计 | 第22-23页 |
第4章 武汉城市驳岸景观节点设计 | 第23-47页 |
4.1 现状调研 | 第23页 |
4.2 天兴洲码头驳岸节点设计 | 第23-32页 |
4.2.1 项目概况与分析 | 第23-25页 |
4.2.1.1 项目情况概述 | 第23-24页 |
4.2.1.2 项目设计方法 | 第24页 |
4.2.1.3 项目相关理论原则 | 第24-25页 |
4.2.2 天兴洲码头驳岸设计 | 第25-32页 |
4.2.2.1 项目现状 | 第25-26页 |
4.2.2.2 项目的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4.2.2.3 项目空间组合形式分析 | 第27-29页 |
4.2.2.4 项目设计 | 第29-32页 |
4.3 龙王庙驳岸节点设计 | 第32-39页 |
4.3.1 项目概况与分析 | 第32-33页 |
4.3.1.1 项目情况概述 | 第32-33页 |
4.3.1.2 项目设计方法 | 第33页 |
4.3.1.3 项目相关理论原则 | 第33页 |
4.3.2 龙王庙驳岸设计 | 第33-39页 |
4.3.2.1 项目现状 | 第33-34页 |
4.3.2.2 项目的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4.3.2.3 项目空间组合形式分析 | 第35-36页 |
4.3.2.4 项目设计 | 第36-39页 |
4.4 青山江滩公园驳岸节点设计 | 第39-47页 |
4.4.1 项目概况与分析 | 第39-40页 |
4.4.1.1 项目情况概述 | 第39-40页 |
4.4.1.2 项目设计方法 | 第40页 |
4.4.1.3 项目相关理论原则 | 第40页 |
4.4.2 青山江滩公园驳岸设计 | 第40-47页 |
4.4.2.1 项目现状 | 第40-41页 |
4.4.2.2 项目的设计思路 | 第41-42页 |
4.4.2.3 项目空间组合形式分析 | 第42-43页 |
4.4.2.4 项目设计 | 第43-4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7-49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47页 |
5.2 未来城市滨水驳岸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