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4页 |
1.1.1 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湿式离合器在自动变速器的作用 | 第12页 |
1.1.3 离合器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1.4 湿式离合器简介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湿式离合器相关研究概括 | 第14-15页 |
1.2.1 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温度场特性的研究概括 | 第14页 |
1.2.2 湿式离合器控制策略的研究概括 | 第14-15页 |
1.3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湿式离合器摩擦传动机理及温度场建模 | 第19-35页 |
2.1 湿式离合器动态接合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 湿式离合器摩擦传动机理建模分析 | 第20-27页 |
2.2.1 油膜压力模型 | 第20-23页 |
2.2.2 摩擦副微凸体承载力模型 | 第23-24页 |
2.2.3 承载力模型 | 第24-26页 |
2.2.4 传递转矩模型 | 第26-27页 |
2.3 湿式离合器摩擦副及润滑油温度场建模 | 第27-34页 |
2.3.1 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传热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2.3.2 湿式离合器温度模型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2.3.3 热流密度模型 | 第30-31页 |
2.3.4 热流分配模型 | 第31-32页 |
2.3.5 摩擦副及润滑油热传导模型 | 第32-33页 |
2.3.6 对流换热系数模型 | 第33-34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4-35页 |
3 湿式离合器温度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7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数值算法研究 | 第35-36页 |
3.3 湿式离合器温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5页 |
3.3.1 初始条件确定 | 第36-38页 |
3.3.2 温度径向分布的分析 | 第38-40页 |
3.3.3 初始角速度的仿真与分析 | 第40-41页 |
3.3.4 摩擦衬片渗透性的仿真与分析 | 第41-42页 |
3.3.5 表面联合粗糙度均方根的仿真与分析 | 第42-44页 |
3.3.6 弹性模量的仿真与分析 | 第44页 |
3.3.7 润滑油流量的仿真与分析 | 第44-45页 |
3.4 总结 | 第45-47页 |
4 湿式离合器接合压力特性对其温度特性影响分析 | 第47-59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接合压力大小对湿式离合器温度特性影响分析 | 第47-51页 |
4.2.1 接合压力大小对传递转矩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接合压力大小对温度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 接合压力响应特性对湿式离合器温度特性影响分析 | 第51-57页 |
4.3.1 接合压力响应特性对传递转矩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接合压力响应特性对温度特性的影响 | 第54-57页 |
4.4 总结 | 第57-59页 |
5 湿式离合器温度对起步控制策略影响分析 | 第59-67页 |
5.1 汽车传动系各部件的数学模型 | 第59-61页 |
5.1.1 发动机模型 | 第59页 |
5.1.2 湿式离合器模型 | 第59-60页 |
5.1.3 离合器的阻力矩模型 | 第60-61页 |
5.1.4 车辆传动系动力学模型 | 第61页 |
5.2 起步过程评价指标 | 第61-62页 |
5.2.1 冲击度 | 第61页 |
5.2.2 滑磨功 | 第61-62页 |
5.3 起步控制策略的选取 | 第62-63页 |
5.4 传动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5.4.1 传动系动力学模型 | 第63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5.5 总结 | 第66-6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68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