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权力视角下鼓浪屿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旅游背景下空间内利益主体的权力博弈第10页
        1.1.2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空间重构迫在眉睫第10-11页
        1.1.3“空间”叙事及空间正义的诉求第11-12页
        1.1.4 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流动与权力分层第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研究进展第15-22页
        1.5.1“空间”(space)和权力的逻辑梳理第15-17页
        1.5.2 空间生产的学术研究动态第17-18页
        1.5.3 旅游研究中的空间生产第18-22页
第2章 研究地及研究方法第22-28页
    2.1 研究地概况第22-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2.2.1 质性研究方法第23-24页
        2.2.2 定量研究方法第24-25页
    2.3 概念界定第25-28页
        2.3.1 旅游场域第25页
        2.3.2 旅游空间生产第25-26页
        2.3.3 旅游权能第26-28页
第3章 鼓浪屿原生空间形态分析第28-38页
    3.1 不同历史阶段空间生产模式和演变第28-32页
        3.1.1 熟人社会第28-29页
        3.1.2 半熟人社会第29-31页
        3.1.3 陌生人社会第31-32页
        3.1.4 后熟人社会第32页
    3.2 鼓浪屿原生空间的特征第32-35页
        3.2.1 实在的物理空间第32-33页
        3.2.2 社会精神空间及其表征第33-35页
    3.3 鼓浪屿原生空间的形态第35-37页
        3.3.1 物理空间第35-36页
        3.3.2 社会空间第36-37页
        3.3.3 精神空间第37页
    3.4 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旅游开发背景下建构的鼓浪屿空间形态第38-46页
    4.1 旅游发展现状第38-39页
    4.2 全球化背景下的空间转向第39-41页
        4.2.1 现代性语境下的空间流动第39-40页
        4.2.2 鼓浪屿多元主体的参与第40-41页
    4.3 空间形态的建构第41-45页
        4.3.1 资本化的物质空间第41-42页
        4.3.2 杂糅的社会空间第42-44页
        4.3.3 混合的精神空间第44-45页
    4.4 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不同主体对旅游空间生产权能的意愿倾向分析第46-62页
    5.1 权能的重要性评价第46-49页
        5.1.1 评价模型第46页
        5.1.2 评价程序第46-49页
    5.2 原住民的权能意愿倾向分析第49-55页
    5.3 旅游者的权能意愿倾向分析第55-58页
    5.4 弱权力主体权能享有的不充分第58-60页
        5.4.1 资源占有的边缘化第58-59页
        5.4.2 空间层级的边缘化第59-60页
    5.5 小结第60-62页
第6章 鼓浪屿旅游空间生产的模式优化第62-68页
    6.1 旅游空间的生产和消费主体分析第62-65页
        6.1.1 政府第62-63页
        6.1.2 原住民第63页
        6.1.3 经营者第63-64页
        6.1.4 旅游者第64页
        6.1.5 非政府组织第64-65页
    6.2 主体间权力失衡的实践本质第65-66页
        6.2.1 物理空间第65页
        6.2.2 社会空间第65-66页
        6.2.3 精神空间第66页
    6.3 调节权力失衡状态的措施第66-67页
        6.3.1 重构鼓浪屿旅游空间生产的机制体系第66页
        6.3.2 建立权能参与和分享的协调机制第66-67页
        6.3.3 提升原住民权能参与的能力第67页
    6.4 小结第67-68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68-72页
    7.1 结论第68页
    7.2 讨论第68-70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8页
附录A第78-80页
附录B第80-83页
附录C第83-8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测试系统参数对发动机排放结果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我国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