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盐浴法制备LD钢碳化钒覆层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气相沉积技术 | 第10-11页 |
1.2 表面形变强化 | 第11-12页 |
1.3 离子注入强化技术 | 第12页 |
1.4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 | 第12页 |
1.5 电火花表面强化技术 | 第12-13页 |
1.6 热扩渗技术 | 第13-14页 |
1.7 TD技术 | 第14-17页 |
1.7.1 TD渗钒的原理 | 第14-15页 |
1.7.2 TD盐浴种类 | 第15-16页 |
1.7.3 稀土在TD盐浴技术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7.4 TD盐浴技术应用 | 第16-17页 |
1.8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8.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8.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 实验过程及装置 | 第18-23页 |
2.2.1 试验过程 | 第19-23页 |
2.2.2 试验装置 | 第23页 |
2.3 组织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2.3.1 相组成分析 | 第23-24页 |
2.3.2 显微结构分析 | 第24页 |
2.3.3 能谱分析 | 第24页 |
2.4 性能测试方法 | 第24-27页 |
2.4.1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4页 |
2.4.2 纳米压痕硬度 | 第24-25页 |
2.4.3 摩擦与磨损测试 | 第25-27页 |
2.5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7-29页 |
第3章 TD渗钒工艺对渗钒层组织和性能影响 | 第29-45页 |
3.1 盐浴成分 | 第29-31页 |
3.2 TD渗钒温度对渗钒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31-38页 |
3.2.1 渗层组织形貌分析 | 第31-32页 |
3.2.2 渗层能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3 渗层厚度分析 | 第33-34页 |
3.2.4 渗层物相分析 | 第34-37页 |
3.2.5 渗层硬度分析 | 第37-38页 |
3.3 TD渗钒时间对渗钒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38-44页 |
3.3.1 渗层组织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3.3.2 渗层能谱分析 | 第39-40页 |
3.3.3 渗层厚度分析 | 第40-41页 |
3.3.4 渗层物相分析 | 第41-42页 |
3.3.5 渗层硬度分析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渗钒层形成机制 | 第45-57页 |
4.1 渗钒层生长热力学 | 第45-48页 |
4.1.1 活性金属钒原子形成 | 第45页 |
4.1.2 活性金属钒原子和碳原子的扩散过程 | 第45-48页 |
4.1.3 活性金属钒原子和碳原子结合 | 第48页 |
4.2 渗钒层生长动力学 | 第48-53页 |
4.2.1 渗钒层生长动力学方程 | 第48-52页 |
4.2.2 盐浴流动性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3 渗钒层晶粒生长机制 | 第53-56页 |
4.3.1 渗钒层晶粒生长模型 | 第53-54页 |
4.3.2 渗钒层晶粒生长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渗钒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57-71页 |
5.1 摩擦磨损性能评价指标 | 第57页 |
5.2 载荷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 第57-63页 |
5.2.1 摩擦系数 | 第58-59页 |
5.2.2 耐磨性分析 | 第59-62页 |
5.2.3 磨痕形貌分析 | 第62-63页 |
5.3 滑动速度对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 第63-67页 |
5.3.1 摩擦系数 | 第63-64页 |
5.3.2 耐磨性分析 | 第64-66页 |
5.3.3 磨痕形貌分析 | 第66-67页 |
5.4 渗钒层磨损机制研究 | 第67-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稀土添加量对渗钒层组织和性能影响 | 第71-82页 |
6.1 稀土添加量对渗钒层组织影响 | 第71-74页 |
6.2 稀土添加量对渗钒层物相影响 | 第74-75页 |
6.3 稀土添加量对渗钒层表面晶粒影响 | 第75-77页 |
6.4 稀土添加量对渗钒层硬度影响 | 第77-78页 |
6.5 稀土对渗钒层生长动力学影响 | 第78-8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