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6-7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7-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7-8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空心化 | 第15页 |
2.1.2 村庄治理 | 第15页 |
2.1.3 村庄治理组织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2.1 推—拉理论 | 第16-18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空心化下村庄治理组织弱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1-38页 |
3.1 空心化下村庄治理组织弱化的表现 | 第21-30页 |
3.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式微;凝聚力减弱 | 第21-24页 |
3.1.2 村民委员会组织治理功能不足;人才吸引力不足 | 第24-27页 |
3.1.3 农村民间组织数量少、力量薄弱;独立自主性弱 | 第27-30页 |
3.2 空心化对村庄治理组织发展的影响 | 第30-33页 |
3.2.1 降低组织的凝聚力 | 第31-32页 |
3.2.2 妨碍组织吸纳优秀人才 | 第32-33页 |
3.2.3 限制组织职能发挥 | 第33页 |
3.3 村庄治理组织弱化的原因 | 第33-38页 |
3.3.1 制度因素 | 第33-35页 |
3.3.2 思想因素 | 第35-36页 |
3.3.3 自身因素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强化村庄治理组织主体的路径选择 | 第38-47页 |
4.1 农村基层党组织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 第38-40页 |
4.1.1 建立科学的“村两委”运行机制 | 第38页 |
4.1.2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 第38-39页 |
4.1.3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效嵌入农村社会,实现对社会的有机整合 | 第39-40页 |
4.2 村委会组织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 第40-43页 |
4.2.1 健全村民委员会组织保障机制 | 第40-41页 |
4.2.2 转变功能定位,从行政职能转向服务职能 | 第41-42页 |
4.2.3 加强农村精英的培育,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 第42-43页 |
4.3 民间组织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 第43-47页 |
4.3.1 健全民间组织的运行机制 | 第43-44页 |
4.3.2 妥善处理与正式组织的关系 | 第44页 |
4.3.3 培养公民意识,奠定民间组织发展的软环境 | 第44-45页 |
4.3.4 整合农村留守人力资源,培育组织人才 | 第45-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