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 第7-15页 |
综述 | 第15-37页 |
1 党参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1 党参品系及产地 | 第15页 |
1.2 党参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5-17页 |
1.3 党参多糖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1 党参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7-18页 |
1.3.2 党参多糖的结构 | 第18页 |
1.3.3 党参多糖的药理活性 | 第18-19页 |
1.3.3.1 抗肿瘤 | 第18-19页 |
1.3.3.2 增强免疫 | 第19页 |
1.3.3.3 其他活性 | 第19页 |
2 多糖的结构修饰方法 | 第19-21页 |
2.1 多糖的硫酸化 | 第19-20页 |
2.2 多糖的乙酰化 | 第20页 |
2.3 多糖磷酸酯化 | 第20页 |
2.4 多糖的硒化 | 第20-21页 |
3 硒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3.1 硒的化学形式 | 第21页 |
3.2 有机硒的研究 | 第21-22页 |
3.3 含硒生物大分子 | 第22-25页 |
3.3.1 硒与蛋白 | 第22-23页 |
3.3.2 硒与核酸 | 第23-24页 |
3.3.3 硒多糖 | 第24-25页 |
3.3.3.1 硒多糖的结构 | 第24页 |
3.3.3.2 硒多糖的药理活性 | 第24-25页 |
3.4 硒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25-27页 |
3.4.1 硒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 | 第25-26页 |
3.4.2 硒化合物对癌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6页 |
3.4.3 硒化合物对免疫作用的调节 | 第26页 |
3.4.4 硒化合物的其它抗癌机制 | 第26-27页 |
4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 | 第27-28页 |
4.1 线粒体途径 | 第27页 |
4.2 死亡受体途径 | 第27-28页 |
4.2.1 Fas信号途径 | 第27页 |
4.2.2 TNF信号途径 | 第27-28页 |
4.2.3 DR3、DR4、DR5信号途径 | 第28页 |
4.3 内质网信号途径 | 第28页 |
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7页 |
第一章 基于抗肿瘤活性的纹党多糖硒化工艺研究 | 第37-47页 |
1 引言 | 第3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2.2.1 纹党多糖各级分-W-CPP1、W-CPP2、W-CPP3及W-CPP4的抗肿瘤活性 | 第38页 |
2.2.2 纹党多糖硒化工艺优化 | 第38-39页 |
2.2.2.1 单因素试验 | 第39页 |
2.2.2.2 正交试验 | 第39页 |
2.2.3 硒含量及抗肿瘤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2.2.4 硒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2.2.5 验证试验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1 纹党多糖各级分-W-CPP1、W-CPP2、W-CPP3及W-CPP4的抗肿瘤活性 | 第41页 |
3.2 优化硒化工艺 | 第41-44页 |
3.2.1 硒化纹党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 第41-42页 |
3.2.2 硒化纹党多糖的正交设计试验 | 第42页 |
3.2.3 硒化纹党多糖的方差分析 | 第42-44页 |
3.3 硒化纹党多糖硒含量和抑制率的相关性 | 第44页 |
3.4 W-CPP1及W-sCPP1的抗肿瘤活性比较 | 第44页 |
3.5 验证试验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二章 纹党果胶多糖-W-CPP1b的硒化工艺及其结构分析 | 第47-59页 |
1 引言 | 第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2.1 实验药材、试剂及仪器 | 第47-4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8-4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2.2.1 W-CPP1各级分-W-CPP1a、W-CPP1b及W-CPP1c抗肿瘤活性比较 | 第49页 |
2.2.2 正交设计优化硒化纹党果胶多糖 | 第49页 |
2.2.3 硒化纹党果胶多糖表征 | 第49-50页 |
2.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9页 |
2.2.3.2 热重分析(TG) | 第49页 |
2.2.3.3 硒化纹党参果胶多糖-W-sCPP1b分子特性研究 | 第49-50页 |
2.2.3.4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0-57页 |
3.1 W-CPP1各级分-W-CPP1a、W-CPP1b及W-CPP1c抗肿瘤活性比较 | 第50-51页 |
3.2 正交设计硒化纹党果胶多糖 | 第51-53页 |
3.3 验证试验 | 第53-54页 |
3.4 硒化纹党果胶多糖结构特征 | 第54-57页 |
3.4.1 FT-IR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4.2 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3.4.2 分子量分析 | 第56-57页 |
3.4.3 糖醛酸含量分析 | 第57页 |
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W-CPP1b和W-sCPP1b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第59-72页 |
1 引言 | 第5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9-60页 |
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5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59-6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2.2.1 细胞培养条件 | 第60页 |
2.2.2 MTT检测 | 第60页 |
2.2.3 凋亡细胞形态学 | 第60页 |
2.2.4 细胞迁移检测 | 第60页 |
2.2.5 细胞周期检测 | 第60-61页 |
2.2.6 凋亡检测 | 第61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6页 |
3.1 细胞毒性 | 第61-62页 |
3.2 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第62页 |
3.3 抑制细胞迁移 | 第62-64页 |
3.4 阻滞A549细胞周期 | 第64页 |
3.5 诱导细胞凋亡 | 第64-65页 |
3.6 蛋白免疫印迹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四章 其他研究 | 第72-89页 |
第一节 纹党醇提物和青娥方各配伍提取物体外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 第72-78页 |
1 前言 | 第7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72-73页 |
2.2 纹党醇提物和青娥方各配伍醇提物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2.3 色谱与质谱方法 | 第74页 |
2.3.1 液相色谱条件 | 第74页 |
2.3.2 质谱条件 | 第7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4-77页 |
3.1 纹党参醇提物的抗胆碱酯酶活性 | 第74-75页 |
3.2 青娥方配伍醇提物的抗胆碱酯酶活性 | 第75-77页 |
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二节 青娥丸相关活性成分在Caco-2细胞单层膜上的吸收作用研究 | 第78-88页 |
1 前言 | 第78-79页 |
2 实验过程 | 第79-81页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79页 |
2.2 储备液的配制 | 第79页 |
2.3 细胞毒性试验 | 第79-80页 |
2.4 双向转运实验 | 第80页 |
2.5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0-81页 |
2.5.1 色谱条件 | 第80页 |
2.5.2 质谱条件 | 第80-81页 |
2.6 样品处理 | 第81页 |
2.7 计算P值 | 第8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1-87页 |
3.1 杜仲活性成分对Caco-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1-82页 |
3.2 松脂醇二葡糖苷和绿原酸在Caco-2准运能力的研究 | 第82-83页 |
3.3 时间对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转运的影响 | 第83-85页 |
3.4 浓度对绿原酸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转运的影响 | 第85-87页 |
4 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89-9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