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基于化学计量学及固定化酶的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方法研究

致谢第4-5页
资助资金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4-34页
    1.1 中药药效物质发现研究概况第14-22页
        1.1.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第14-16页
        1.1.2 中药药效物质发现方法研究模式第16-18页
        1.1.3 中药药效物质发现方法研究思路第18-22页
    1.2 酶固定化技术及埃洛石纳米管作为固定化载体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1.2.1 酶固定化技术第22-23页
        1.2.2 酶固定化载体第23-24页
        1.2.3 埃洛石纳米管及其作为固定化载体的研究第24-25页
    1.3 通脉养心丸与厚朴研究概况第25-33页
        1.3.1 通脉养心丸研究概况第26-29页
        1.3.2 厚朴研究概况第29-33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3-34页
2 通脉养心丸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物质筛选研究第34-43页
    2.1 研究背景第34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34-35页
        2.2.1 胞来源第34页
        2.2.2 实验试剂第34-35页
        2.2.3 实验仪器第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38页
        2.3.1 通脉养心丸组分的制备第36页
        2.3.2 通脉养心丸组分的H9c2细胞毒性评价第36页
        2.3.3 通脉养心丸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评价第36-37页
        2.3.4 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组分的量效关系考察第37页
        2.3.5 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组分的液质分析第37-38页
        2.3.6 统计学分析第3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8-42页
        2.4.1 通脉养心丸组分的H9c2细胞毒性评价结果第38页
        2.4.2 通脉养心丸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评价结果第38-39页
        2.4.3 心肌细胞保护活性组分的量效关系考察结果第39-41页
        2.4.4 心肌细胞保护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结果第41-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3 通脉养心丸的抗炎活性物质筛选研究第43-53页
    3.1 研究背景第43-44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44-45页
        3.2.1 细胞来源第44页
        3.2.2 实验试剂第44页
        3.2.3 实验仪器第44-45页
    3.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3.3.1 通脉养心丸组分的RAW264.7细胞毒性评价第45页
        3.3.2 通脉养心丸组分的抗炎活性评价第45页
        3.3.3 抗炎活性组分的量效关系考察第45页
        3.3.4 抗炎活性组分的液质分析第45页
        3.3.5 化学计量学方法第45-46页
        3.3.6 抗炎活性化合物的验证性实验第46页
        3.3.7 统计学分析第4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3.4.1 通脉养心丸的液质分析结果第46-47页
        3.4.2 通脉养心丸组分的RAW264.7细胞毒性评价结果第47-48页
        3.4.3 通脉养心丸的抗炎活性评价结果第48-49页
        3.4.4 抗炎活性组分的量效关系考察结果第49-50页
        3.4.5 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发现活性化合物第50-51页
        3.4.6 抗炎活性化合物的验证性实验结果第51页
    3.5 小结第51-53页
4 脂肪酶抑制剂的埃洛石纳米管筛选方法研究第53-73页
    4.1 研究背景第53-54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54页
        4.2.1 实验试剂第54页
        4.2.2 实验仪器第54页
    4.3 实验方法第54-61页
        4.3.1 脂肪酶吸附过程及吸附条件的优化第54-57页
        4.3.2 脂肪酶吸附HNTs的性状表征第57页
        4.3.3 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性和储存稳定性第57页
        4.3.4 脂肪酶抑制剂筛选方法学的优化第57-59页
        4.3.5 脂肪酶吸附HNTs应用于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第59-60页
        4.3.6 厚朴Fr-07中化合物的制备第60页
        4.3.7 脂肪酶抑制活性验证第60-61页
        4.3.8 分子对接技术第61页
        4.3.9 统计学分析第6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1-72页
        4.4.1 脂肪酶吸附HNTs的性状表征结果第61-62页
        4.4.2 脂肪酶吸附方法学的优化结果第62-64页
        4.4.3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性和储存稳定性第64-65页
        4.4.4 脂肪酶抑制剂筛选方法学的优化结果第65-67页
        4.4.5 厚朴中脂肪酶抑制剂的筛选结果第67-68页
        4.4.6 厚朴中脂肪酶配体化合物的鉴定推断第68-70页
        4.4.7 Orlistat的脂肪酶抑制活性实验结果第70页
        4.4.8 厚朴组分及化合物的脂肪酶抑制活性验证结果第70-71页
        4.4.9 脂肪酶与Magnaldehyde B的分子对接结果第71-72页
    4.5 小结第72-73页
5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钛交换对Cu-SSZ-13分子筛柴油车尾气脱硝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TBCFB低阶煤梯级利用及含酚废水处理工艺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