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交通运输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公路论文--汽车论文

钛交换对Cu-SSZ-13分子筛柴油车尾气脱硝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课题背景第10页
    1.2 柴油车尾气NO_x净化技术第10-11页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第11-15页
        1.3.1 HC选择性催化还原(HC-SCR)技术第12页
        1.3.2 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技术第12-15页
    1.4 SSZ-13 的研究进展第15-19页
        1.4.1 合成SSZ-13 的模板剂第15-16页
        1.4.2 NH_3-SCR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第16-17页
        1.4.3 Cu-SSZ-13 脱硝活性和水热稳定性的研究第17-18页
        1.4.4 SSZ-13 的孔径和形貌第18-19页
    1.5 离子交换改性第19-21页
        1.5.1 铵交换和硝酸交换第19-20页
        1.5.2 杂离子交换第20-21页
    1.6 课题选择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4-32页
    2.1 主要分析设备与试剂药品第24-26页
        2.1.1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2.1.2 主要试剂药品第25-26页
    2.2 催化剂制备第26-27页
        2.2.1 Cu-SSZ-13 的原位合成第26页
        2.2.2 SSZ-13 的制备第26页
        2.2.3 Ti改性第26-27页
    2.3 催化剂的水热老化处理第27页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27-29页
        2.4.1 评价条件第28页
        2.4.2 催化剂活性评价基准第28-29页
    2.5 样品的表征第29-32页
        2.5.1 XRD表征第29页
        2.5.2 H_2-TPR和NH_3-TPD表征第29页
        2.5.3 ICP表征第29页
        2.5.4 BET表征第29-32页
第三章 钛掺杂原位Cu-SSZ-13 的制备及其脱硝性能的研究第32-50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钛溶液浓度的影响第32-39页
        3.2.1 Cu-SSZ-1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结果第32-33页
        3.2.2 Cu-SSZ-13 催化NH_3-SCR过程中N2O的生成量第33-34页
        3.2.3 Cu-SSZ-13 的XRD谱图第34-35页
        3.2.4 Cu-SSZ-13 的H_2-TPR谱图第35-36页
        3.2.5 Cu-SSZ-13 的孔结构参数第36-37页
        3.2.6 Cu-SSZ-13 的NH_3-TPD谱图第37-39页
    3.3 交换温度的影响第39-43页
        3.3.1 Cu-SSZ-1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和N2O生成量第39-40页
        3.3.2 Cu-SSZ-13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第40-41页
        3.3.3 Cu-SSZ-13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结果第41-42页
        3.3.4 Cu-SSZ-13 催化剂的孔结构参数第42-43页
    3.4 交换时间的影响第43-48页
        3.4.1 Cu-SSZ-1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和N2O生成量第43-44页
        3.4.2 Cu-SSZ-13 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第44-45页
        3.4.3 Cu-SSZ-13 催化剂的H_2-TPR表征结果第45-46页
        3.4.4 Cu-SSZ-13 催化剂的NH_3-TPD表征结果第46-47页
        3.4.5 Cu-SSZ-13 催化剂的孔结构参数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钛掺杂传统水热合成SSZ-13第50-58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Cu/Ti-SSZ-13 的NH_3-SCR活性评价结果第50-52页
    4.3 Cu/Ti-SSZ-13 的XRD表征结果第52-53页
    4.4 Cu/Ti-SSZ-13 的NH_3-TPD表征结果第53-54页
    4.5 Cu/Ti-SSZ-13 的ICP表征结果第54-55页
    4.6 Cu/Ti-SSZ-13 的孔结构参数第55页
    4.7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五章 结论和下一步工作建议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致谢第68-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评论文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药用植物—铁破锣与铁皮石斛的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下一篇:基于化学计量学及固定化酶的中药药效物质快速发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