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方酸菁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 第13-14页 |
1.2 方酸菁衍生物的结构和分类 | 第14-15页 |
1.3 方酸菁衍生物的性质研究 | 第15-16页 |
1.3.1 方酸菁衍生物的光谱特性 | 第15页 |
1.3.2 方酸菁衍生物的聚集行为 | 第15-16页 |
1.4 可溶性小分子在有机光伏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4.1 太阳能电池的概述 | 第17-18页 |
1.4.2 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 第18页 |
1.4.3 可溶性小分子在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 方酸菁衍生物在湿法制备BHJ-OSC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6 本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4-2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4-25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以N,N-二烷基芳基胺为给体单元的D-A-D方酸菁衍生物的合成 | 第27-4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2,4-双[4-(N,N-二异丁基氨基)-2,6-二羟基苯基]-方酸菁(SQ1)的合成 | 第27-28页 |
3.3 2,4-双[4-(N,N-二正己基氨基)-2,6-二羟基苯基]-方酸菁(SQ2)的合成 | 第28-29页 |
3.4 2,4-双[4-(N,N-二乙基氨基)2甲基苯胺]-方酸菁(SQ3)的合成 | 第29-3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3.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发射光谱特征分析 | 第30-35页 |
3.5.2 方酸菁衍生物摩尔消光系数和溶解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3.5.3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36页 |
3.5.4 热重测试 | 第36-38页 |
3.5.5 电化学特征分析 | 第38页 |
3.6 方酸菁衍生物在BHJ-OSC中的应用 | 第38-43页 |
3.6.1 ITO玻璃基片的清洗 | 第38-39页 |
3.6.2 活性层紫外可见吸收研究 | 第39-41页 |
3.6.3 BHJ-OSC器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41页 |
3.6.4 器件性能表征 | 第41-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以N-噻吩基芳基胺为给体单元的D-A-D方酸菁衍生物的合成 | 第45-66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2,4-双[4-(N-己基-N-噻吩2基甲基胺基)2甲基-苯基]-方酸菁(SQ4a)的合成 | 第45-47页 |
4.3 2,4-双[4-(N-己基-N-噻吩3基甲基胺基)2甲基-苯基]-方酸菁(SQ5a)的合成 | 第47-48页 |
4.4 2,4-双[4-(N-己基-N-噻吩2基甲基胺基)-苯基]-方酸菁(SQ4b)的合成 | 第48-50页 |
4.5 2,4-双[4-(N-己基-N-噻吩3基甲基胺基)-苯基]-方酸菁(SQ5b)的合成 | 第50-52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4.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特征分析 | 第52-57页 |
4.6.2 方酸菁衍生物摩尔消光系数和溶解性的测定 | 第57-58页 |
4.6.3 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58页 |
4.6.4 热重特征分析 | 第58-59页 |
4.6.5 电化学特征分析 | 第59-60页 |
4.7 方酸菁衍生物在BHJ-OSC中的应用 | 第60-65页 |
4.7.1 ITO玻璃基片的清洗 | 第60-61页 |
4.7.2 活性层紫外可见吸收研究 | 第61-62页 |
4.7.3 BHJ-OSC器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62-63页 |
4.7.4 器件性能表征 | 第63-6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核磁谱图 | 第7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