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体结构数字识别的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重建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2.1 数字识别岩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岩质边坡生态重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1 植被混凝土防护技术 | 第11-13页 |
1.2.2.2 客土喷播技术 | 第13页 |
1.2.2.3 三维植被网喷播技术 | 第13-14页 |
1.2.2.4 厚层基材喷播技术 | 第14-15页 |
1.2.2.5 植生袋生态重建技术 | 第15页 |
1.2.3 岩质边坡生态重建技术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性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主要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 | 第20-24页 |
2.1 承唐高速简介 | 第20页 |
2.2 公路沿线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2.2.1 地层 | 第20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页 |
2.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3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2.4 土壤条件 | 第21页 |
2.5 生物条件 | 第21-22页 |
2.6 高速公路沿线岩质边坡生态重建现状 | 第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岩体结构面测试及统计分析 | 第24-44页 |
3.1 3GSM系统简介 | 第24-25页 |
3.2 岩质边坡坡面调查 | 第25-40页 |
3.2.1 测点1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25-27页 |
3.2.2 测点2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27-28页 |
3.2.3 测点3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28-30页 |
3.2.4 测点4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30-32页 |
3.2.5 测点5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32-34页 |
3.2.6 测点6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34-36页 |
3.2.7 测点7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36-38页 |
3.2.8 测点8结构面调查结果 | 第38-40页 |
3.3 边坡岩体结构面信息汇总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 | 第44-56页 |
4.1 现场取样与岩石力学实验 | 第44-45页 |
4.1.1 现场取样 | 第44页 |
4.1.2 试样制备 | 第44-45页 |
4.2 不同测点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45-51页 |
4.2.1 测点1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4.2.2 测点2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4.2.3 测点3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48页 |
4.2.4 测点4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48-49页 |
4.2.5 测点5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49页 |
4.2.6 测点6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4.2.7 测点7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4.2.8 测点8处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第51页 |
4.3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岩质边坡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56-70页 |
5.1 测点1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56-58页 |
5.2 测点2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58-60页 |
5.3 测点3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60-61页 |
5.4 测点4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61-63页 |
5.5 测点5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63-65页 |
5.6 测点6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65-67页 |
5.7 测点7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67-68页 |
5.8 测点8处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 第68-69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