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绪论 | 第18-4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8-24页 |
(一)城市化带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 第18-20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 第20-21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遭遇困境 | 第21-22页 |
(四)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途径 | 第22-23页 |
(五)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的追求 | 第23-2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4-33页 |
(一)国内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二)国外移民培训与城市融入相关情况 | 第26-28页 |
(三)国外移民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8-32页 |
(四)相关研究述评 | 第32-33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33-36页 |
(一)生命历程 | 第33-34页 |
(二)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 | 第34-35页 |
(三)继续教育 | 第35-36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一)生命历程理论 | 第36-37页 |
(二)社会学关照下的城市与乡村 | 第37-39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39-44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3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四)研究创新 | 第41-42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42-44页 |
第一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命历程描述 | 第44-58页 |
一、生命历程理论 | 第44-47页 |
(一)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44页 |
(二)生命历程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44-46页 |
(三)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概念 | 第46页 |
(四)生命历程与个体发展 | 第46-47页 |
二、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 | 第47-58页 |
(一)农民工概念的提出 | 第47-48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的演变 | 第48-49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的发展 | 第49-52页 |
(四)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的追求 | 第52-53页 |
(五)继续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的重要事件 | 第53-58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解析 | 第58-68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是历史的产物 | 第58-61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背景 | 第58-59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 | 第59-60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期望 | 第60-61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生组特征 | 第61-64页 |
(一)农村未成年人的弱势地位 | 第61-63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 | 第63页 |
(三)女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 第63页 |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 第63-64页 |
(五)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晚婚趋势 | 第64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困惑 | 第64-68页 |
(一)中国农民工不同于国外城市移民 | 第64-65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边缘化的困境 | 第65-66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如何才能体面地在城市生活 | 第66-68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调查 | 第68-80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 | 第68-73页 |
(一)就业行业 | 第68-69页 |
(二)从业质量 | 第69-72页 |
(三)人力资本 | 第72页 |
(四)就业环境 | 第72-73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特点 | 第73-76页 |
(一)在非国有企业相对较高 | 第73页 |
(二)就业领域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 第73-74页 |
(三)报酬相对较低 | 第74页 |
(四)就业保障度较低 | 第74-75页 |
(五)就业稳定性较差 | 第75页 |
(六)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 第75页 |
(七)自主创业难度大 | 第75-76页 |
三、新生代农民的职业能力 | 第76-77页 |
(一)素质技能 | 第76页 |
(二)工作模式 | 第76-77页 |
(三)岗位类别 | 第77页 |
四、职业能力分析 | 第77-80页 |
(一)职业特点 | 第77页 |
(二)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77-78页 |
(三)职业发展空间 | 第78-80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与自我成长 | 第80-92页 |
一、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意义 | 第80-82页 |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 第80-81页 |
(二)继续教育在生命历程中的作用 | 第81-82页 |
二、继续教育与新生代农民的社会标准时间 | 第82-89页 |
(一)改变出生劣势,完善生命体验 | 第82-83页 |
(二)建立社会标准时间表 | 第83-84页 |
(三)延缓生命责任承担期 | 第84-85页 |
(四)农民工再社会化,再造同龄群体 | 第85-87页 |
(五)提升生命正向体验 | 第87-88页 |
(六)在城市中找到他们的“青年时代” | 第88-89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路线的主观能动性 | 第89-92页 |
(一)个人路线 | 第89-90页 |
(二)自我成长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 第92-108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 | 第92-93页 |
(一)教育需求 | 第92-93页 |
(二)继续教育需求 | 第93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 | 第93-102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调查 | 第93-99页 |
(二)来自其他方面影响的调查 | 第99-102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分析 | 第102-108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分析 | 第102-106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变量影响 | 第106-107页 |
(三)来自产业结构、企业和社会影响的需求分析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供给现状剖析 | 第108-118页 |
一、继续教育供给 | 第108-109页 |
(一)教育供给 | 第108页 |
(二)继续教育供给 | 第108-109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供给现状 | 第109-114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与继续教育概况 | 第109-111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现有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111-114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有供给问题的成因剖析 | 第114-118页 |
(一)认识层面 | 第114-115页 |
(二)体制机制层面 | 第115-116页 |
(三)培训经费层面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有效供给探析 | 第118-132页 |
一、继续教育:树立知识改变生活境遇的坚定信念 | 第118-119页 |
(一)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生命历程中的意义 | 第118-119页 |
(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改变命运 | 第119页 |
二、建立继续教育有效供给 | 第119-126页 |
(一)搭建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平台 | 第119-120页 |
(二)明确继续教育有效供给的目标 | 第120页 |
(三)确定继续教育有效供给的核心内容 | 第120-122页 |
(四)创新继续教育有效供给的课程模式 | 第122-123页 |
(五)建立专业多元的师资队伍 | 第123-124页 |
(六)健全继续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 第124-125页 |
(七)规范继续教育运行管理 | 第125-126页 |
三、建立社会标准时间表 | 第126-128页 |
(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 第126-127页 |
(二)建立社会标准时间表 | 第127页 |
(三)调校社会标准时间表 | 第127-128页 |
四、深圳市案例分析 | 第128-132页 |
(一)深圳市政府相关政策保障 | 第128页 |
(二)各级工会组织的定位 | 第128-129页 |
(三)选择行政区开展试点 | 第129-131页 |
(四)深圳市百万市民素质提升计划 | 第131-132页 |
第八章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有效供给的社会路线保障 | 第132-142页 |
一、政府管理的观念变革 | 第132-136页 |
(一)称谓观念变革:防止语言固化农民工群体 | 第132-134页 |
(二)城市观念的变革:促进社会公正 | 第134-135页 |
(三)性别观念变革:促进男女平等 | 第135-136页 |
二、政府主导继续教育建立生命历程指引 | 第136-140页 |
(一)强化继续教育的政府主导职能 | 第136-137页 |
(二)完善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 | 第137-138页 |
(三)推进继续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138-140页 |
三、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生命体验 | 第140-142页 |
(一)改变称谓,从歧视走向公平 | 第140页 |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就业体制,保障平等就业 | 第140-141页 |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41-142页 |
结语 | 第142-146页 |
一、研究回顾 | 第142-144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142-143页 |
(二)主要结论 | 第143-144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4页 |
附录 | 第164-187页 |
附录 1: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 第164-168页 |
附录 2: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供给情况调查问卷 | 第168-171页 |
附录 3:访谈提纲 | 第171-173页 |
附录 4:访谈录音整理 | 第173-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