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同伴依恋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1.1 依恋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依恋的类型 | 第10页 |
1.1.3 婴儿依恋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4 同伴依恋 | 第11-12页 |
1.1.5 同伴依恋的特点 | 第12页 |
1.1.6 同伴依恋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 自我价值感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自我价值感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2 自我价值感的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2.3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发展特征 | 第15-16页 |
1.2.4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 创造性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4 同伴依恋、自我价值感与创造性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1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24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4.1 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差异性分析 | 第24-27页 |
4.1.1 青少年同伴依恋在独生子女和性别的差异 | 第24页 |
4.1.2 青少年同伴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24-27页 |
4.2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差异性分析 | 第27-29页 |
4.2.1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在独生子女和性别的差异 | 第27页 |
4.2.2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27-29页 |
4.3 青少年创造性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30页 |
4.3.1 青少年创造性在独生子女和性别上的差异 | 第29页 |
4.3.2 青少年创造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4.4 青少年同伴依恋、自我价值感与创造性的相关分析(r) | 第30-31页 |
4.5 自我价值感作为青少年同伴依恋和创造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1-34页 |
4.5.1 自我价值感作为同伴依恋的信任维度和创造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1-32页 |
4.5.2 自我价值感作为同伴依恋的沟通维度和创造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2-34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34-39页 |
5.1 青少年同伴依恋的研究 | 第34-35页 |
5.1.1 青少年同伴依恋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页 |
5.1.2 青少年同伴依恋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页 |
5.1.3 青少年同伴依恋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5.2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研究 | 第35-36页 |
5.2.1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页 |
5.2.2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5.3 青少年创造性的研究 | 第36页 |
5.3.1 青少年创造性在性别和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页 |
5.3.2 青少年创造性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页 |
5.4 青少年创同伴依恋、自我价值感与造性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5.5 自我价值感作为青少年同伴依恋和创造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7-3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9-41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39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同伴依恋量表 | 第47-48页 |
自我价值感量表 | 第48-50页 |
创造性倾向量表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