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图像自动标注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9页
        1.1.1 海量图像面临检索需求第15页
        1.1.2 现有的图像检索技术第15-16页
        1.1.3 人工标注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1.4 自动图像标注的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2.1 学术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2 工业应用进展第20-21页
    1.3 图像自动标注技术综述第21-32页
        1.3.1 图像特征提取与表示第22-26页
        1.3.2 语义标注第26-28页
        1.3.3 相关机器学习智能技术第28-32页
    1.4 图像自动标注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2-34页
        1.4.1 不同特征的有效集成问题第32页
        1.4.2 图像之间相似性度量问题第32-33页
        1.4.3 图像不同模态的差异性和一致性问题第33页
        1.4.4 数据集标签分布不平衡问题第33-34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第34-38页
        1.5.1 基于距离约束稀疏/组稀疏编码的特征选择与图像标注第35页
        1.5.2 基于多视图混合范数稀疏编码的图像自动标注第35-36页
        1.5.3 基于多视图联合稀疏/核稀疏编码的图像自动标注第36-37页
        1.5.4 混合局部距离和结构稀疏约束的多视图图像自动标注第37-38页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第38-41页
第二章 基于距离约束稀疏/组稀疏编码的特征选择与图像标注第41-55页
    2.1 引言第41-43页
    2.2 相关工作第43-45页
        2.2.1 传统的特征选择第43-44页
        2.2.2 基于稀疏编码的特征选择第44页
        2.2.3 基于组稀疏编码的特征选择第44-45页
    2.3 基于稀疏编码与距离约束的特征选择第45-47页
        2.3.1 基于DCSC的图像特征选择第45-46页
        2.3.2 基于DCGSC的图像特征选择第46-47页
    2.4 基于DCSC/DCGSC的图像自动标注第47-48页
    2.5 实验与分析第48-54页
        2.5.1 实验设置第48-49页
        2.5.2 评价指标第49-50页
        2.5.3 基于各种单一特征的DCSC标注性能分析第50-52页
        2.5.4 集成多特征的DCSC/DCGSC标注性能分析第52页
        2.5.5 基于DCGSC的部分自动标注结果第52-54页
    2.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基于多视图混合范数稀疏编码的图像自动标注第55-71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相关工作第56-59页
        3.2.1 基于稀疏重构的图像自动标注第56-57页
        3.2.2 基于字典学习的图像自动标注第57-58页
        3.2.3 基于多视图学习的图像自动标注第58-59页
    3.3 本文方法第59-63页
        3.3.1 多视图混合范数稀疏表示模型第59页
        3.3.2 目标函数优化第59-63页
        3.3.3 标签预测第63页
    3.4 实验与分析第63-68页
        3.4.1 实验设置第63-65页
        3.4.2 基于MvMnSC的部分自动标注结果第65页
        3.4.3 基于MvMnSC的图像自动标注性能分析第65-68页
        3.4.4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1页
第四章 基于多视图联合稀疏编码的图像自动标注第71-91页
    4.1 引言第71-73页
    4.2 相关工作第73-75页
        4.2.1 基于联合稀疏编码的图像分类第73-74页
        4.2.2 核稀疏表示第74-75页
    4.3 多视图联合稀疏编码的图像自动标注第75-78页
        4.3.1 多视图联合稀疏编码模型第75-76页
        4.3.2 目标函数优化第76-77页
        4.3.3 标签预测第77-78页
    4.4 核空间多视图联合稀疏编码的图像自动标注第78-82页
        4.4.1 基于核空间的多视图联合稀疏编码模型第78页
        4.4.2 目标函数优化第78-81页
        4.4.3 标签预测第81-82页
        4.4.4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82页
    4.5 实验与分析第82-90页
        4.5.1 实验设置第82-84页
        4.5.2 基于MvJSC/KMvJSC的图像自动标注性能分析第84-85页
        4.5.3 基于KMvJSC的部分自动标注结果第85-87页
        4.5.4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87-88页
        4.5.6 标签传播方法的比较第88-90页
    4.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混合局部距离和结构稀疏约束的多视图图像自动标注第91-109页
    5.1 引言第91-92页
    5.2 相关工作第92-95页
        5.2.1 基于结构稀疏性的多视图学习第92-93页
        5.2.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第93-95页
    5.3 提出的方法第95-103页
        5.3.1 混合局部距离和结构稀疏约束的多视图图像标注模型第95-97页
        5.3.2 目标函数优化第97-101页
        5.3.3 标签预测第101-102页
        5.3.4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102页
        5.3.5 特征第102-103页
    5.4 实验与分析第103-108页
        5.4.1 实验设置第104页
        5.4.2 基于MvMLS2的部分自动标注结果第104页
        5.4.3 基于MvMLS2的图像自动标注性能分析第104-107页
        5.4.4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07-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9-113页
    6.1 论文总结第109-110页
    6.2 研究展望第110-113页
附录 缩略语说明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交通仿真的交通信息预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多维资源光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