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聚合物材料循环变形行为的实验研究 | 第13-16页 |
1.2.2 本构模型研究 | 第16-20页 |
1.3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20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聚碳酸酯的单轴棘轮行为实验研究 | 第22-40页 |
2.1 实验方法和条件 | 第22-23页 |
2.2 不同温度下的单轴拉伸实验 | 第23-25页 |
2.3 应变控制循环实验 | 第25-26页 |
2.4 室温下的多级拉伸-卸载-回复和蠕变-回复实验 | 第26-29页 |
2.5 室温下的单轴棘轮变形实验 | 第29-31页 |
2.6 不同温度下的单轴棘轮变形实验 | 第31-38页 |
2.6.1 应力-应变曲线的演化 | 第33-36页 |
2.6.2 谷值应力效应 | 第36-37页 |
2.6.3 温度效应 | 第37页 |
2.6.4 残余应变的演化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聚碳酸酯的多轴棘轮行为实验研究 | 第40-67页 |
3.1 实验方法和条件 | 第40-44页 |
3.1.1 室温多轴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1.2 高温多轴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 单轴拉伸和纯扭实验 | 第44-45页 |
3.3 纯扭和多轴应变控制循环实验 | 第45-48页 |
3.4 室温下的纯扭蠕变-回复实验 | 第48-49页 |
3.5 室温下的剪切棘轮变形实验 | 第49-55页 |
3.5.1 应力水平对剪切棘轮变形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加载历史对剪切棘轮变形的影响 | 第51-53页 |
3.5.3 剪切棘轮变形的时相关性 | 第53-55页 |
3.6 室温下的多轴棘轮变形实验 | 第55-62页 |
3.6.1 实验工况设计 | 第55-56页 |
3.6.2 加载路径的影响 | 第56-58页 |
3.6.3 应力水平的影响 | 第58-60页 |
3.6.4 应力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3.6.5 应力历史的影响 | 第61-62页 |
3.7 高温下的多轴循环变形实验 | 第62-65页 |
3.7.1 高温多轴棘轮行为 | 第63-64页 |
3.7.2 残余应变的演化 | 第64-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耦合损伤的粘弹粘塑性循环本构模型研究 | 第67-107页 |
4.1 损伤变量及其演化规律 | 第68-70页 |
4.2 耦合损伤的粘弹粘塑性循环本构模型 | 第70-78页 |
4.2.1 本构方程 | 第70-76页 |
4.2.2 损伤变量的演化方程 | 第76页 |
4.2.3 参数的温度相关性 | 第76-77页 |
4.2.4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77-78页 |
4.3 聚碳酸酯单轴棘轮行为的模拟 | 第78-91页 |
4.3.1 聚碳酸酯室温单轴变形行为的模拟 | 第78-83页 |
4.3.2 聚碳酸酯不同温度的单轴棘轮行为模拟 | 第83-91页 |
4.4 聚碳酸酯多轴变形行为的模拟 | 第91-105页 |
4.4.1 聚碳酸酯室温下纯扭变形行为的模拟 | 第91-94页 |
4.4.2 聚碳酸酯室温下多轴棘轮行为的模拟 | 第94-102页 |
4.4.3 聚碳酸酯高温多轴棘轮行为的模拟 | 第102-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 | 第108-109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