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冲孔机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冲孔机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冲孔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冲孔机的液压回路与控制系统 | 第12-14页 |
1.4 冲孔机的应用和功能分析 | 第14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受力分析及改进设计 | 第16-30页 |
2.1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简介 | 第16页 |
2.2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 第16-18页 |
2.3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三维建模 | 第18页 |
2.4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有限元分析 | 第18-20页 |
2.5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改进设计 | 第20-28页 |
2.5.1 改进后冲孔机的结构简图 | 第20-21页 |
2.5.2 改进后冲孔机的工作过程 | 第21页 |
2.5.3 改进后冲孔机的受力模型 | 第21-24页 |
2.5.4 改进后冲孔机各连接轴尺寸计算 | 第24-25页 |
2.5.5 杆 1(圆弧连杆)强度校核 | 第25-26页 |
2.5.6 杆 2(长臂连杆)强度校核 | 第26-27页 |
2.5.7 杆 3(压力杆)强度校核 | 第27-28页 |
2.6 冲孔机受力验算 | 第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改进后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建模与力学分析 | 第30-38页 |
3.1 改进后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三维建模 | 第30页 |
3.2 改进后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有限元分析 | 第30-32页 |
3.2.1 改进后冲孔机模型导入与Hypermesh处理 | 第30-31页 |
3.2.2 改进后冲孔机静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3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本体的模态分析 | 第32-37页 |
3.3.1 模态分析理论介绍 | 第32-34页 |
3.3.2 改进前冲孔机模态分析 | 第34-35页 |
3.3.3 改进后新型冲孔机模态分析 | 第35-37页 |
3.4 改进后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的优点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液压系统仿真分析及改进设计 | 第38-57页 |
4.1 改进前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液压系统简介 | 第38-39页 |
4.1.1 改进前液压系统主要元件 | 第38-39页 |
4.1.2 改进前冲孔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第39页 |
4.2 改进前液压系统计算分析 | 第39-45页 |
4.2.1 各类负载计算 | 第39-41页 |
4.2.2 各阶段的总负载 | 第41-42页 |
4.2.3 液压缸结构尺寸 | 第42页 |
4.2.4 液压系统压力计算 | 第42-45页 |
4.3 液压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45-50页 |
4.3.1AMESIM仿真技术概述 | 第45页 |
4.3.2 改进前液压系统AMESIM仿真建模 | 第45-48页 |
4.3.3 改进前液压系统AMESIM仿真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4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液压系统改进设计 | 第50-56页 |
4.4.1 改进后液压系统原理图 | 第50-51页 |
4.4.2 改进后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第51-52页 |
4.4.3 改进后液压系统性能验算 | 第52-53页 |
4.4.4 改进后液压系统AMEsim仿真建模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控制系统改进设计 | 第57-69页 |
5.1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 第57页 |
5.2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电气控制系统 | 第57-59页 |
5.2.1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的工作循环 | 第57-58页 |
5.2.2 150T单排液压冲孔机电气控制原理 | 第58-59页 |
5.3 PLC控制系统设计 | 第59-64页 |
5.3.1 PLC简介与选型 | 第59-61页 |
5.3.2 PLC控制流程图 | 第61页 |
5.3.3 PLC的I/O端子地址分配 | 第61-63页 |
5.3.4 梯形图程序设计 | 第63-64页 |
5.4 人机界面设计(HMI) | 第64-65页 |
5.4.1 三菱触摸屏及组态软件简介 | 第64-65页 |
5.4.2 触摸屏界面制作 | 第65页 |
5.5 PLC控制系统联合模拟仿真 | 第65-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附件1 | 第71-72页 |
附件2 | 第72-74页 |
附件3 | 第74-75页 |
附件4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