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驾驶室结构噪声分析与控制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驾驶室结构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驾驶室噪声分析与声学基础理论 | 第15-22页 |
2.1 驾驶室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 第15-16页 |
2.1.1 驾驶室噪声来源和传播途径 | 第15-16页 |
2.1.2 声腔共鸣 | 第16页 |
2.2 驾驶室噪声振动控制的关键技术 | 第16-20页 |
2.2.1 驾驶室整体结构振动与控制 | 第17-18页 |
2.2.1.1 驾驶室整体刚度控制 | 第17页 |
2.2.1.2 驾驶室整体模态识别 | 第17-18页 |
2.2.2 驾驶室局部结构振动与声辐射 | 第18-19页 |
2.2.3 驾驶室声学包装控制 | 第19-20页 |
2.3 声学基本物理量及其概念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驾驶室声振信号采集与分析 | 第22-31页 |
3.1 试验方案的拟定 | 第22-25页 |
3.1.1 试验标准和试验设备 | 第22-23页 |
3.1.2 试验测试点布置 | 第23-25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驾驶室模态和频率响应分析 | 第31-46页 |
4.1 驾驶室结构模态分析 | 第31-36页 |
4.1.1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 第31-32页 |
4.1.2 驾驶室车身有限元建模 | 第32-34页 |
4.1.3 结构模态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4.2 驾驶室声腔模态分析 | 第36-40页 |
4.2.1 声腔模态分析理论 | 第36-37页 |
4.2.2 驾驶室声腔有限元建模 | 第37-38页 |
4.2.3 声腔模态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3 驾驶室声腔和结构耦合模态分析 | 第40-43页 |
4.3.1 声腔和结构耦合模态分析理论 | 第40-41页 |
4.3.2 声腔和结构耦合建模 | 第41页 |
4.3.3 声腔和结构耦合模态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4 驾驶室结构振动频率响应分析 | 第43-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驾驶室声场动态响应和板件噪声贡献度分析 | 第46-57页 |
5.1 声场动态响应分析理论 | 第46-48页 |
5.2 驾驶室噪声传递函数 | 第48-51页 |
5.2.1 定义内饰吸声材料属性 | 第48-49页 |
5.2.2 噪声传递函数的分析 | 第49-51页 |
5.3 驾驶室声学响应分析 | 第51-52页 |
5.4 驾驶室板件贡献度分析 | 第52-56页 |
5.4.1 板件声学贡献度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52-53页 |
5.4.2 板件声学贡献度分析 | 第53-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驾驶室结构噪声控制 | 第57-66页 |
6.1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优化分析 | 第57-61页 |
6.2 驾驶室声学包装处理 | 第61-63页 |
6.3 驾驶室综合改进 | 第63-64页 |
6.4 结论 | 第6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研究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7.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66-67页 |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