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2.1 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 | 第14-16页 |
2.1.1 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2 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的测量 | 第15-16页 |
2.2 抑郁 | 第16-18页 |
2.2.1 抑郁的概念及测量 | 第16-17页 |
2.2.2 抑郁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3 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 | 第18-19页 |
2.4 妒忌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 第19-22页 |
2.4.1 妒忌的概念界定及其中介作用 | 第20-21页 |
2.4.2 社交焦虑的概念界定及其中介作用 | 第21-22页 |
2.5 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 | 第22-25页 |
2.5.1 反刍思维的概念界定及调节作用 | 第22-24页 |
2.5.2 性别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妒忌、社交焦虑与抑郁之间关系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2.6 文献的总结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5-29页 |
2.6.1 有研究的不足 | 第25-26页 |
2.6.2 研究构想 | 第26-28页 |
2.6.3 假设的提出 | 第28-29页 |
3 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高中生抑郁的关系:妒忌、社交焦虑和反刍思维的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 第29-4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3.2.1 被试 | 第29-30页 |
3.2.2 测量工具 | 第30-31页 |
3.2.3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5页 |
3.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2页 |
3.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32页 |
3.3.3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2-33页 |
3.3.4 妒忌和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3-35页 |
3.3.5 反刍思维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35-38页 |
3.3.6 妒忌和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及反刍思维的调节效应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38-45页 |
4 讨论 | 第45-52页 |
4.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45页 |
4.2 高中生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妒忌、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抑郁的关系 | 第45-48页 |
4.2.1 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 | 第45-46页 |
4.2.2 妒忌和社交焦虑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之间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46-47页 |
4.2.3 反刍思维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妒忌、社交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47-48页 |
4.3 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妒忌、社交焦虑以及反刍思维与高中生抑郁之间关系的性别差异 | 第48-50页 |
4.4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 第50-52页 |
4.4.1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50页 |
4.4.2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50-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附录1:青少年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61页 |
附录2: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问卷 | 第61-62页 |
附录3:妒忌问卷 | 第62页 |
附录4:社交焦虑问卷 | 第62页 |
附录5: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 第62-63页 |
附录6:反刍思维量表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