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2页 |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 我国城乡老年人的人群基数及生活状况 | 第9页 |
2. 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市“三无老人”的双重影响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文献回顾与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 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 第12页 |
2. 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关于影响老年人社会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 改善老年人社会关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第14-15页 |
3. 老年人主体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 | 第16-22页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1. 城市“三无老人” | 第16页 |
2. 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重建 | 第16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 行动研究 | 第16-17页 |
2. 认知理论 | 第17页 |
3. 社会断裂和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18页 |
4. 个案管理模式 | 第18-19页 |
(四)个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 第19-22页 |
1. 个案资料的收集 | 第19-20页 |
2. 个案资料的分析 | 第20-22页 |
四、城市“三无老人”社会关系重建需求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城市“三无老人”社会关系重建需求表现 | 第22-24页 |
1. “三无老人”的心理及精神需求 | 第22-23页 |
2. “三无老人”的人际关系需求 | 第23-24页 |
3. “三无老人”的社会功能需求 | 第24页 |
(二) 城市“三无老人”社会关系重建认知解读 | 第24-27页 |
1. 从历史感和具体情景脉络出发,打破宿命论 | 第25页 |
2. 对受压迫者“双重人格性”的辨认 | 第25-26页 |
3. 对自我的贬抑形成对自由的恐惧 | 第26-27页 |
五、个案社会工作中的介入行动 | 第27-42页 |
(一) 个案选取及其基本信息 | 第27页 |
(二) 个案社会工作的工作过程 | 第27-39页 |
1. 接案 | 第27-29页 |
2. 预估 | 第29-31页 |
3. 计划 | 第31-32页 |
4. 介入 | 第32-38页 |
5. 评估 | 第38页 |
6. 结案 | 第38-39页 |
(五) 收获与反思 | 第39-42页 |
1. 一点收获 | 第39-40页 |
2. 两点反思 | 第40-42页 |
六、总结与讨论 | 第42-45页 |
(一) 结论 | 第42页 |
1. 认知对城市“三无老人”社会关系的重建有重要影响 | 第42页 |
2. 建立老年互助活动“场域”是城市“三无老人”社会关系重建的有力保障 | 第42页 |
(二) 本研究所体现出的跨学科思维整合 | 第42-44页 |
1. 社会工作跨学科研究范式 | 第43页 |
2. 跨学科融通与行动研究的共通之处 | 第43-44页 |
(三)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