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2、案例分析法 | 第15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一、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6页 |
1、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16页 |
2、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别 | 第16页 |
(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6-17页 |
1、新型城镇化是步入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 第16-17页 |
2、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增加的最大潜力 | 第17页 |
3、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17页 |
(三)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社会公平理论 | 第17-18页 |
3、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二、齐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 | 第19-27页 |
(一) 齐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 | 第19-22页 |
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 第19页 |
2、经济发展基础好,增速快 | 第19-21页 |
3、人力、自然资源丰富 | 第21页 |
4、政策环境引导,主管部门支持 | 第21页 |
5、重大项目落户,内生动力充沛 | 第21-22页 |
(二) 齐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 第22页 |
(三) 齐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 第22-25页 |
1、根据定位,制定规划 | 第22-23页 |
2、统筹发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 第23-24页 |
3、高效融资,增强城镇内动力 | 第24-25页 |
(四) 齐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 第25-27页 |
1、农民生活方式明显改善 | 第25页 |
2、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25-26页 |
3、农村消费市场更加丰富 | 第26页 |
4、城乡二元结构深刻变革 | 第26-27页 |
三、齐河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一) 科学规划、组织管理压力大 | 第27页 |
(二) 全域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土地指标有限 | 第27-28页 |
(三) 小城镇规模实力不均,极化、辐射效应受限 | 第28-29页 |
(四) 部分乡镇城镇基础设施落后,承载能力差 | 第29页 |
(五)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就业增收困难 | 第29-31页 |
四、进一步推进齐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31-38页 |
(一) 完善和坚持科学规划,提高管理水平 | 第31-32页 |
1、科学规划先行,提升城市品位 | 第31页 |
2、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理水平 | 第31-32页 |
(二) 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 | 第32-33页 |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 第32-33页 |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第33页 |
3、创新投融资机制 | 第33页 |
(三) 坚持城、镇、村协调发展,发挥极化、辐射效应 | 第33-35页 |
1、抓住龙头,做好中心城区扩容工作 | 第33-34页 |
2、抓好小城镇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 第34页 |
3、抓好新型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 第34-35页 |
(四) 以人为中心加快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 第35-36页 |
1、要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 第35页 |
2、要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 第35页 |
3、加强精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 第35-36页 |
(五) 抓好产城融合工作,解决就业增收民生难题 | 第36页 |
(六) 坚持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 第36-38页 |
1、推进集约节约发展 | 第36-37页 |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 第37页 |
3、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第37页 |
4、加强城镇文化建设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一) 研究不足 | 第38页 |
(二)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