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4.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1章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立法背景 | 第16-24页 |
1.1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立法动因 | 第16-19页 |
1.1.1 清末巨变导致社会格局变化 | 第16-17页 |
1.1.2 社会转型促进海商立法 | 第17-19页 |
1.2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立法基础 | 第19-21页 |
1.2.1 立法人员基础 | 第19-20页 |
1.2.2 法学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1.3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立法保障 | 第21-23页 |
1.3.1 政治制度的保障 | 第21-22页 |
1.3.2 立法制度的保障 | 第22-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立法思想与原则 | 第24-33页 |
2.1 三民主义立法思想 | 第24-25页 |
2.2 利益平衡原则 | 第25-29页 |
2.2.1 利益平衡原则概述 | 第25-26页 |
2.2.2 在船舶优先权制度中的体现 | 第26-29页 |
2.3 扶助劳工原则 | 第29-31页 |
2.3.1 扶助劳工原则概述 | 第29-30页 |
2.3.2 在海员制度中的体现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移植与继承 | 第33-42页 |
3.1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外部移植 | 第33-37页 |
3.1.1 法律移植的界定 | 第33-34页 |
3.1.2 大陆法系商法的移植成果 | 第34-36页 |
3.1.3 国际公约的移植成果 | 第36-37页 |
3.2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内部继承 | 第37-40页 |
3.2.1 内部继承的界定 | 第37页 |
3.2.2 对《海船法草案》的继承 | 第37-39页 |
3.2.3 《海船法草案》的补充作用 | 第39-40页 |
3.3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本土化处理 | 第40-41页 |
3.3.1 本土化的界定 | 第40页 |
3.3.2 本土化处理的条款及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对1929年《民国海商法》立法的评价及反思 | 第42-48页 |
4.1 1929 年《民国海商法》的立法成就 | 第42-43页 |
4.2 1929年《民国海商法》的局限性 | 第43-45页 |
4.2.1 扶助劳工原则的过度引导 | 第43-44页 |
4.2.2 法律规范的疏漏之处 | 第44-45页 |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契机之下的反思 | 第45-47页 |
4.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的原则 | 第45-46页 |
4.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的本土化处理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