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城市形态的研究和发展概述 | 第17-34页 |
2.1 课题相关概念解释 | 第17-19页 |
2.1.1 老工业基地 | 第17页 |
2.1.2 城市形态 | 第17-19页 |
2.1.3 空间句法 | 第19页 |
2.2 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2.2.1 城市形态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2.2 城市形态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2.3 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发展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3.1 国外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3.2 国内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2.3.3 国内外老工业基地城市改造研究评述 | 第27页 |
2.4 老工业基地城市分布概况 | 第27-31页 |
2.4.1 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名单及分布 | 第27-29页 |
2.4.2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城市概况 | 第29-31页 |
2.5 产业重组引发城市形态重构的实践案例 | 第31-33页 |
2.5.1 伦敦大象和城堡地区城市改造项目 | 第31-32页 |
2.5.2 伯明翰新办公区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通化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 第34-72页 |
3.1 通化市城市发展历程 | 第34-42页 |
3.1.1 城市基本概况 | 第34-38页 |
3.1.2 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 第38-42页 |
3.2 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42-48页 |
3.2.1 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引导 | 第42-43页 |
3.2.2 交通设施的推动与支撑 | 第43-45页 |
3.2.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45-47页 |
3.2.4 产业新区的发展与建设 | 第47-48页 |
3.2.5 当地政策的参与和保障 | 第48页 |
3.3 通化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 第48-55页 |
3.3.1 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 第48-51页 |
3.3.2 经济发展演变特征 | 第51-52页 |
3.3.3 人口结构演变特征 | 第52-53页 |
3.3.4 交通组织演变特征 | 第53-54页 |
3.3.5 生态环境演变特征 | 第54-55页 |
3.4 通化市工业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 第55-65页 |
3.4.1 通化市工业发展历程 | 第56-60页 |
3.4.2 通化市产业结构特征 | 第60-64页 |
3.4.3 通化市工业空间布局特征 | 第64-65页 |
3.5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65-67页 |
3.5.1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自组织机制 | 第65-66页 |
3.5.2 经济及产业带动下的城市发展 | 第66-67页 |
3.5.3 政策干预和发展方向引导 | 第67页 |
3.6 通化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限制性因素 | 第67-71页 |
3.6.1 城市综合交通优势较弱 | 第67-69页 |
3.6.2 城市区域间联动性不强 | 第69-70页 |
3.6.3 国际通商口岸等级不高 | 第70-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基于产业重组的通化市未来发展空间的量化研究 | 第72-129页 |
4.1 通化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 第72-86页 |
4.1.1 空间句法模型构建 | 第72-76页 |
4.1.2 通化市空间形态的句法分析 | 第76-84页 |
4.1.3 空间句法分析结果 | 第84-85页 |
4.1.4 通化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 | 第85-86页 |
4.2 工业格局演变对通化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 | 第86-91页 |
4.2.1 通化市工业空间的句法分析 | 第86-88页 |
4.2.2 通化市工业格局演变对城市形态影响的联动分析 | 第88-90页 |
4.2.3 通化市工业发展与空间形态的作用关系 | 第90-91页 |
4.3 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模式借鉴 | 第91-99页 |
4.3.1 工业城市向生态化转型的发展模式 | 第92-94页 |
4.3.2 旧工业区改建文创园区的发展模式 | 第94-98页 |
4.3.3 对通化市发展的启示 | 第98-99页 |
4.4 老工业基地改造背景下的通化市态势分析 | 第99-109页 |
4.4.1 通化市优势分析(strengths) | 第99-102页 |
4.4.2 通化市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102-104页 |
4.4.3 通化市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第104-106页 |
4.4.4 通化市挑战分析(threats) | 第106-108页 |
4.4.5 通化市老工业城市SWOT分析矩阵 | 第108-109页 |
4.5 通化市空间形态发展趋势研究 | 第109-112页 |
4.5.1 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线形带状式发展 | 第110-111页 |
4.5.2 中观层面的拓展规律——轴线延伸式拓展 | 第111页 |
4.5.3 微观层面的扩展方式——多心外延式扩展 | 第111-112页 |
4.6 通化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 第112-123页 |
4.6.1 空间布局优化 | 第113-114页 |
4.6.2 产业结构优化 | 第114-116页 |
4.6.3 交通组织优化 | 第116-120页 |
4.6.4 生态系统优化 | 第120-123页 |
4.7 老工业基地改造类型城市的发展策略构建 | 第123-129页 |
4.7.1 转换城市工业用地性质 | 第123-124页 |
4.7.2 转变经济政策发展观念 | 第124-125页 |
4.7.3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 第125-126页 |
4.7.4 鼓励建设新型工业园区 | 第126-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