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概述 | 第12-19页 |
2.1 食品安全可追溯管理体系的界定 | 第12-13页 |
2.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架构 | 第13-16页 |
2.2.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组成要素 | 第13-14页 |
2.2.2 食品供应链的环节组成 | 第14-16页 |
2.3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方法 | 第16-18页 |
2.3.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在生产流通阶段的实现 | 第16-17页 |
2.3.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信息传递和查询 | 第17-18页 |
2.4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作用 | 第18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3.1 国际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3.2 发达国家可追溯制度的启示 | 第20-22页 |
3.2.1 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20-21页 |
3.2.2 科学完整的标准体系 | 第21-22页 |
3.2.3 明确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第22页 |
3.3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3.4 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4.1 法律体系不完整,源头治理无约束 | 第23-24页 |
3.4.2 法律内容不全面,空白漏洞较多 | 第24页 |
3.4.3 法律处罚缺乏力度,对违法犯罪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 第24-25页 |
3.4.4 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检验方法不统一 | 第25-26页 |
3.4.5 监管机构职责不明确,监管效率偏低 | 第26-27页 |
3.5 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7-29页 |
3.5.1 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 第28页 |
3.5.2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 第28页 |
3.5.3 提升对食品经营主体管理水平 | 第28-29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天津市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及问题 | 第30-40页 |
4.1 天津市食品监管责任主体情况现状 | 第30页 |
4.2 天津市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现状 | 第30-38页 |
4.2.1 食品安全主体基本情况分析 | 第31页 |
4.2.2 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基本情况分析 | 第31-34页 |
4.2.3 食品安全案件基本情况分析 | 第34-38页 |
4.3 天津市食品溯源监管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 第38-39页 |
4.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8页 |
4.3.2 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 第38页 |
4.3.3 食品监管信息化程度不高 | 第38页 |
4.3.4 食品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 第38-39页 |
4.3.5 监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39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改进天津市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 第40-45页 |
5.1 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先进技术体系 | 第40-41页 |
5.1.1 食品可追溯信息标准化 | 第40-41页 |
5.1.2 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电子化 | 第41页 |
5.1.3 食品追溯系统信息网络化 | 第41页 |
5.2 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相关制度 | 第41-43页 |
5.2.1 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5.2.2 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 | 第42页 |
5.2.3 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相关制度 | 第42-43页 |
5.3 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其他建议 | 第43-44页 |
5.3.1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43页 |
5.3.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 第43页 |
5.3.3 健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执法机制 | 第43-4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