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金属配位聚合物的发展概述 | 第10页 |
1.2 含氮金属配位聚合物 | 第10-14页 |
1.2.1 吡啶类金属配合物 | 第11-13页 |
1.2.2 含N、O羧酸衍生物类金属配合物 | 第13页 |
1.2.3 氨基多膦酸类金属配合物 | 第13-14页 |
1.3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4-16页 |
1.3.1 室温固相合成法 | 第14-15页 |
1.3.2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第15页 |
1.3.3 直接反应法 | 第15页 |
1.3.4 模板合成法 | 第15-16页 |
1.3.5 液液相合成法 | 第16页 |
1.4 配位聚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1 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2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1.4.3 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 | 第17-18页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实验药品和分析方法 | 第19-25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19-20页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1 反应所用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2.2.2 表征分析所用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2.3 试剂的配制、标定与测定 | 第21-25页 |
2.3.1 试剂的配制与标定 | 第21-23页 |
2.3.2 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3.3 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4 单晶测定 | 第24页 |
2.3.5 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测定 | 第24-25页 |
3 缩二脲锌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25-42页 |
3.1 [Zn(Bi)_2](NO_3)·2H_2O的液液相合成与表征 | 第25-29页 |
3.1.1 [Zn(Bi)_2](NO_3)·2H_2O的合成 | 第25页 |
3.1.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25页 |
3.1.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25-27页 |
3.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8页 |
3.1.5 热分析 | 第28-29页 |
3.2 [Zn(Bi)_2](Ac)2·1.5H_2O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2页 |
3.2.1 [Zn(Bi)_2](Ac)2·1.5H_2O的合成 | 第29页 |
3.2.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29-30页 |
3.2.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0页 |
3.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3.2.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 [Zn(Bi)_2]SO_4·0.25H_2O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5页 |
3.3.1 [Zn(Bi)_2]SO_4·0.25H_2O的合成 | 第32页 |
3.3.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32页 |
3.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3.3.5 热分析 | 第34-35页 |
3.4 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35-41页 |
3.4.1 DNA对Zn-Bi配合物紫外光谱的影响及结合比 | 第35-36页 |
3.4.2 热力学探究 | 第36-37页 |
3.4.3 以AO为探针的竞争实验 | 第37-38页 |
3.4.4 Scatchard分析 | 第38-40页 |
3.4.5 黏度法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氨基多膦酸镍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42-58页 |
4.1 [Ni_2(H_4EDTMP)(H_2O)_4]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46页 |
4.1.1 固相法合成[Ni_2(H_4EDTMP)(H_2O)_4] | 第42页 |
4.1.2 元素分析及组成 | 第42页 |
4.1.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2-43页 |
4.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5页 |
4.1.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4.2 [Ni_2(H_4EDTMP)(H_2O)_(2.5)]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48页 |
4.2.1 [Ni_2(H_4EDTMP)(H_2O)_(2.5)]的合成 | 第46页 |
4.2.2 元素分析 | 第46页 |
4.2.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6-47页 |
4.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4.2.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8页 |
4.3 [Ni_2(H_4EDTMP)(H_2O)_3]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51页 |
4.3.1 [Ni_2(H_4EDTMP)(H_2O)_3]的合成 | 第48-49页 |
4.3.2 元素分析 | 第49页 |
4.3.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4.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页 |
4.3.5 热稳定性分析 | 第50-51页 |
4.4 膦酸镍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51-57页 |
4.4.1 DNA对膦酸镍配合物紫外光谱的影响及结合比 | 第51-52页 |
4.4.2 热力学探究 | 第52-53页 |
4.4.3 以AO为探针的竞争实验 | 第53-55页 |
4.4.4 Scatchard分析 | 第55-56页 |
4.4.5 黏度法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吡啶类金属配位聚合物 | 第58-84页 |
5.1 吡啶铜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5页 |
5.1.1 水热法合成[Cu(bpy)(H_2O)_2(SO_4)]n | 第58页 |
5.1.2 元素分析 | 第58页 |
5.1.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第58-63页 |
5.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5.1.5 TG-DSC分析 | 第64-65页 |
5.2 [Cu(bpy)(H_2O)_2(SO_4)]n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5-71页 |
5.2.1 DNA对Cu-bpy配合物紫外光谱的影响及结合比 | 第65-66页 |
5.2.2 热力学探究 | 第66-67页 |
5.2.3 以AO为探针的竞争实验 | 第67-68页 |
5.2.4 Scatchard分析 | 第68-70页 |
5.2.5 磷酸盐对配合物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Cu(2,6-pdc)(H_2O)_2]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8页 |
5.3.1 [Cu(2,6-pdc)(H_2O)_2]的合成 | 第71页 |
5.3.2 元素分析 | 第71页 |
5.3.3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 第71-75页 |
5.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5.3.5 TGA-RTIR分析 | 第76-78页 |
5.4 Cu(2,6-pdc)(H_2O)_2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78-83页 |
5.4.1 DNA对Cu-pdc配合物紫外光谱的影响及结合比 | 第78-79页 |
5.4.2 热力学探究 | 第79-80页 |
5.4.3 以AO为探针的竞争实验 | 第80-81页 |
5.4.4 荧光淬灭分析 | 第81-82页 |
5.4.5 磷酸盐对配合物的影响 | 第82页 |
5.4.6 黏度法分析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5页 |